龟兹的暗流与吐蕃的阴影,通过加密的渠道,跨越沙海与群山,最终呈递至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
两仪殿内,李世民捏着由侯君集、李恪分别呈递,内容却相互印证的两份密报,指节微微泛白。殿内侍立的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重臣,皆屏息凝神,感受着御座之上散发出的无形压力。
“西突厥,吐蕃……”李世民缓缓抬起头,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众臣,“诸卿都看看吧。这西域的棋局,是越来越热闹了。”
房玄龄率先开口:“陛下,吐蕃新立,其赞普松赞干布确为枭雄。其北上之意已显,如今更欲与西突厥勾结,掣肘我朝经略西域,其心可诛。安西都护府之设,刻不容缓,需以重兵良将镇之,示我朝决绝之心,方可震慑宵小。”
长孙无忌却持重道:“房相所言固然在理,然我朝初定高昌,兵马钱粮消耗甚巨。若在西域与西突厥、吐蕃同时陷入对峙,恐非国家之福。况吐蕃地处高原,山险路远,急切间难以图之。臣以为,对吐蕃当以羁縻安抚为主,遣使通好,暂稳其心,使我可专心应对西突厥。”
“赵国公此言差矣。”李靖声若洪钟,这位军神虽已年迈,但目光依旧锐利,“吐蕃狼子野心,岂是安抚所能满足?观其使者言行,分明已视西域为其囊中之物。若我朝此刻示弱,彼必得寸进尺。西域若失,则河西危矣!当趁其羽翼未丰,联合吐谷浑旧部,施加压力,令其不敢妄动。至于西突厥,乙毗射匮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可效仿前朝‘以夷制夷’之策,分化拉拢,使其无力大举东进。”
几位重臣各抒己见,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对吐蕃的策略以及对西域投入的力度。
李世民静静听着,未置可否,直到众人声音稍歇,他才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李恪:“吴王,西域之事,你多有筹划。吐蕃此番介入,你有何见解?”
李恪出列,躬身道:“父皇,诸位大人。儿臣以为,吐蕃之患,不在当下,而在长远。其地险民悍,赞普雄才,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然正如卫国公所言,其羽翼未丰,此刻并非与之决战之时。”
他话锋一转:“然,亦不可如赵国公所言,一味羁縻安抚。儿臣听闻,吐蕃渴求我中原技艺、文化乃至医药。彼欲通商路,我便可借此为抓手。可允其通商,但需严格控制铁器、书籍、良种等物外流。同时,大力扶持吐谷浑慕容一脉,助其复国,在吐蕃之北钉下一颗钉子。此为‘软硬兼施,釜底抽薪’。”
“至于西域,”李恪继续道,“安西都护府非设不可,且需赋予其足够权柄,可便宜行事。驻军不必过多,但需精锐,辅以当地归附部族,构成防线。更重要的,乃是‘以商固疆’。”他再次强调此点,“请父皇下旨,大幅降低西域商税,鼓励中原商贾西行,准许安西都护府与诸国签订互利商约。让西域诸国,尤其是龟兹、于阗等大国,切实感受到与大唐绑在一起的利益,远大于追随西突厥或吐蕃所得。利益交织越深,其背离之心便越弱。”
“此外,”李恪最后抛出一个设想,“可请鸿胪寺选派博学之士,随商队前往西域,传播中原文化、历法、医术,授人以渔。文化浸润,有时比刀剑更能收服人心。待我在西域根基牢固,文化相通,经济一体,纵有外力挑拨,其撼动亦难矣。”
殿内一时寂静。李恪的策略,跳出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或政治安抚,将经济、文化手段提升到与军事同等重要的位置,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和长远的图景。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但依旧不动声色:“你所言,虽显稚嫩,却也不无新意。以商固疆,文化浸润……倒是一条未曾多想的路子。”他沉吟片刻,决断道:“传旨!即日起,设立安西都护府于高昌,侯君集暂领大都护一职,统筹西域一切军政要务。准其便宜行事,招募当地健儿组建‘安西军’。降低西域商税三成,具体章程由户部与安西都护府共拟。鸿胪寺选派精通医术、历法、工巧之博士,随下一批使者前往西域,长驻安西都护府,传播王化!”
“陛下圣明!”众臣躬身。
这道旨意,基本采纳了李恪的核心建议,标志着大唐对西域的战略,从单纯的军事征服,开始转向军事存在、经济融合与文化输出并重的长期经营。
退朝后,长孙无忌与李恪并肩而行,语气温和却意味深长:“吴王殿下今日殿前应对,思虑深远,老臣佩服。只是,经营西域,千头万绪,耗资靡费,殿下还年轻,当知欲速则不达之理。”
李恪谦逊回应:“多谢司徒提点。恪只是偶有所得,具体施行,还需仰赖司徒与诸位大人运筹帷幄。”
看着李恪远去的背影,长孙无忌眼中掠过一丝阴霾。此子之格局与手段,已远超一般皇子。他必须更加谨慎地,为太子的未来筹划。
而李恪知道,金殿问对只是一个开始。父皇的旨意给了他更大的舞台,也将他推向了更激烈的风口浪尖。西域的棋局,随着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