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生母旧友现身,带关键线索
江城的秋老虎还没退,星辰科技会客室的空调却调得正好,落地窗外的香樟树影晃进屋里,落在茶几上那杯刚泡好的菊花茶里,漾开细碎的光斑。林晚刚送走非洲能源部的考察团,揉着眉心坐在沙发上——星火倒台后,全球合作的邀约跟雪片似的飞来,连轴转了快一周,她眼底都藏着淡淡的青影。
“林总,楼下有位叫陈默的老人找您,说是……您母亲的旧友。”前台小姑娘的电话打进来时,林晚愣了一下,手指顿在文件上。“陈默”这个名字,她只在母亲留下的旧相册里见过——一张泛黄的照片上,母亲穿着蓝色工装,身边站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人,笑得一脸爽朗,底下用铅笔写着“陈默兄,共赴非洲”。
她赶紧起身往楼下走,刚到大厅,就看见角落里站着个老人。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紧紧攥着个深棕色的木盒子,盒子表面有明显的磨损,边角包着铜皮,一看就有些年头了。老人头发花白,背有点驼,正眯着眼睛打量大厅墙上的光伏项目图,听见脚步声,转头看过来,眼睛一下子亮了:“你就是晚晚吧?跟你妈年轻时一模一样,尤其是这眼睛。”
林晚心里一酸,走过去扶住老人:“陈爷爷,您快跟我上楼坐。”
会客室里,菊花茶重新续了热的,陈默捧着杯子,手指摩挲着杯壁,半天没开口,眼神落在木盒子上,像是在回忆什么。林晚没催,安静地坐在对面——她从小就听表姑说,母亲年轻时有个“一起闯非洲”的挚友,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断了联系,没想到今天能见到。
“这盒子,是你妈临走前托我保管的。”陈默终于开口,声音有点沙哑,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盒子推到林晚面前,“她说,要是有一天你也开始做全球公益,尤其是往非洲去,就让我把这个给你。她还说,你这孩子聪明,肯定能懂她的心思。”
林晚的手指碰到木盒子时,只觉得沉甸甸的。盒子上的铜扣已经氧化发黑,她轻轻拨开,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还有几张卷边的老照片。
她拿起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扑面而来——是母亲的字,娟秀却有力,开头写着“非洲女性创业计划:用光伏点亮生计”。往后翻,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母亲当年在非洲考察的见闻:“肯尼亚村落,女性要走两小时挑水,若有小型光伏抽水设备,可省出时间种木薯”“加纳妇女编的草席很好看,却因没电无法烘干,总发霉,加个光伏烘干架就能卖好价钱”“非洲女孩上学难,或许可以建光伏夜校,让她们白天干活,晚上读书”。
笔记本里还夹着几张手绘的草图,有巴掌大的光伏抽水机,有能折叠的光伏烘干架,旁边用红笔标注着“成本要控制在50美元内,让妇女们买得起”。最末一页,贴着一张母亲和几个非洲妇女的合影,她们围着一台小型光伏设备,笑得露出白牙,照片背后写着:“晚晚,若你见此页,愿你帮她们把‘光’接过来。”
林晚的手指抚过那些字迹,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砸在笔记本的纸页上,晕开小小的水渍。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总抱着她坐在院子里,指着天上的星星说:“晚晚,非洲有好多小朋友,晚上没有灯,只能借着星光写字,等妈妈忙完,就给他们送‘小太阳’过去。”那时候她不懂,只缠着母亲要“小太阳”玩具,现在才明白,母亲说的“小太阳”,是能照亮生计、点亮希望的光伏设备。
“你妈当年在非洲待了五年,跑遍了十几个国家,就想搞个‘女性光伏创业计划’。”陈默看着她,声音软下来,“可惜后来家族出了变故,她不得不回国,临走前把这个计划藏在盒子里,说‘我女儿以后肯定比我有本事,能把这事办成’。这几年我看着新闻,知道你搞光伏、做晚晴基金,还往叙利亚、非洲送光伏教室,就知道,是时候把盒子给你了。”
林晚把笔记本抱在怀里,像是抱着母亲温热的心意,哽咽着说:“陈爷爷,我以前总不懂,妈为什么总忙着‘别人的事’,现在才明白……她不是不管我,是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都能有亮堂堂的未来。”她抬头看向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身上,暖得像母亲的手,“妈,我懂你了。”
陈默看着她,眼眶也红了,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纸条:“这是你妈当年在非洲认识的几个妇女领袖的联系方式,她们现在还在帮村里的女人搞生产,你要是想推进计划,找她们准没错。”
林晚接过纸条,指尖捏得紧紧的——纸条上的字迹也是母亲的,一笔一划写着名字和地址,还有一行小字:“她们都是靠谱的姐妹,多听她们的需求。”
那天下午,陈默在会客室待了很久,给林晚讲了很多母亲当年的事:比如为了测试小型光伏设备,在非洲草原上守了三天三夜;比如为了帮妇女们争取贷款,跟当地银行磨了半个月;比如每次寄钱回家给表姑,都叮嘱“多给晚晚买几本童话书,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很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