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趁热打铁,让大臣们递奏折弹劾魏忠贤。一开始,大臣们还不敢太直白,只敢说魏忠贤“专权跋扈,应该收敛”,后来见崇祯态度坚决,胆子就大了起来,有人直接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说他“谋害先帝、陷害忠良、贪污军饷、私通后金”,条条都是死罪。
魏忠贤这才慌了,他跑到崇祯面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想要求饶。可崇祯这次没再装了,他冷冷地看着魏忠贤,说:“你犯下的罪,罄竹难书,朕念你是先帝旧臣,不杀你,你自己去凤阳守皇陵吧。”
魏忠贤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可他还不死心,离开北京的时候,带了几百个亲信,几十车金银珠宝,一路上依旧摆着“九千岁”的架子。崇祯得知后,龙颜大怒,下旨让锦衣卫去追魏忠贤,要把他押回北京治罪。魏忠贤在半路上听到消息,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在客栈里上吊自杀了。
《明史·宦官传》里记载:“崇祯元年二月,命戍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魏忠贤死后,崇祯下令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脑袋挂在河间府的城楼上示众,阉党成员也被一网打尽——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嚣张了多年的阉党终于垮台了。
十七岁的崇祯,用一场漂亮的“反杀”,除掉了魏忠贤这个毒瘤,让大臣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能力。朝堂上一片欢呼,大臣们纷纷说:“大明有救了,陛下是尧舜之君!”崇祯自己也很得意,觉得自己迈出了拯救大明的第一步。可他不知道,除掉魏忠贤只是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等着他。
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把目光投向了辽东——后金的威胁一天不除,大明就一天不得安宁。可此时的辽东,明军已经被打得没了士气,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互相拆台,没人能扛起抗金的大旗。
就在崇祯发愁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本来是个文官,可后金崛起后,他主动请缨去辽东打仗,成了一名“文官带兵”的将领。在辽东期间,他修筑了宁远城,还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用红衣大炮打败了努尔哈赤,让后金军队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史称“宁远大捷”。
可后来,袁崇焕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被魏忠贤的党羽陷害,辞官回了老家。崇祯知道袁崇焕的本事,就下旨把他召回北京,亲自在平台召见他。
平台召对的时候,崇祯问袁崇焕:“袁爱卿,辽东的事,你有什么办法吗?多久能把后金打退,收复失地?”
袁崇焕当时信心满满,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只要给臣足够的兵权、军饷和粮草,臣保证五年之内,收复辽东所有失地,把后金赶回老巢!”
崇祯一听,高兴得不行,当场就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把辽东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还赏赐了他尚方宝剑,说:“袁爱卿,朕把辽东交给你了,你可以便宜行事,要是有将领不听指挥,你可以先斩后奏!”
《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七月,崇焕入都,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崇焕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可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其实是个“画饼”。他心里清楚,以大明当时的实力,别说五年收复辽东,能守住现有的城池就不错了——明军战斗力差,军饷不足,士兵逃亡严重,而后金军队骁勇善战,还控制了辽东的大片土地。他之所以说“五年平辽”,一是想让崇祯放心,二是想拿到更多的资源。
袁崇焕到了辽东后,确实做了不少事:他整顿军纪,把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革职,提拔了祖大寿、赵率教等有能力的将领;他加固城池,补充武器,尤其是红衣大炮,让宁远、锦州等城池成了后金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他还安抚百姓,鼓励流民开垦荒地,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
一开始,效果还不错。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军进攻锦州,袁崇焕派祖大寿率军支援,在锦州城外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最后打退了后金军,史称“宁锦大捷”。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很高兴,又赏赐了袁崇焕不少金银珠宝。
可皇太极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袁崇焕不好对付,就改变了策略——不打辽东的坚城,而是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南下,进攻北京。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山海关,突破长城,直逼北京。
北京城里一片恐慌,崇祯也慌了,赶紧下令让袁崇焕率军回师救援。袁崇焕接到命令后,率军星夜兼程,赶到北京城外,在广渠门、左安门等地与后金军展开激战,总算把后金军挡在了城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