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稷继位时才18岁,啥都不懂,芈八子干脆站出来说:“大王年幼,国事繁杂,本宫身为太后,暂代朝政,等大王成年再说。”就这么着,芈八子成了秦国的“实际掌权者”,史称“宣太后”——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太后”封号并真正临朝摄政的女人,比后来的吕雉、武则天早了好多年。
刚掌权那会儿,秦国的处境不算好:东边有齐国、楚国虎视眈眈,西边有义渠国(今甘肃、宁夏一带)经常来骚扰,国内还有不少宗室不服气。宣太后没怂,她搞了个“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安内。她让魏冉当“丞相”,白起当“大将军”,把军权和政权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对不服气的宗室,她不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封了块地,让他们去外地“养老”,既消除了隐患,又没落下“残暴”的名声。
第二步,攘外。针对东边的齐国和楚国,她用“合纵连横”的老办法,今天跟楚国联姻,明天跟齐国结盟,把各国耍得团团转。有一回,楚国想跟秦国抢韩国的地盘,宣太后直接派白起带兵去救韩国,一仗把楚国打服,还抢了楚国的两座城池。
第三步,稳住义渠。义渠国是游牧民族,骑兵很厉害,秦国跟他们打了几十年都没彻底搞定。宣太后没硬来,反而跟义渠王搞起了“暧昧”——她邀请义渠王来咸阳,好吃好喝招待,还跟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义渠王以为宣太后是真心对他,放松了警惕,再也不骚扰秦国边境。
有人骂宣太后“不知廉耻”,可她不在乎:“只要能让秦国安稳,本宫的名声算什么?”事实证明,她这招很管用——秦国趁机休养生息,国力越来越强,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宣太后掌权期间,最经典的操作,莫过于“忽悠”六国,尤其是在“合纵攻秦”这件事上。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合起来,组成“三国联军”攻打秦国,还把秦国的函谷关给围了。消息传到咸阳,大臣们都慌了,有人说要投降,有人说要硬拼。
宣太后却很淡定,她召集大臣开会,问:“联军里谁最想打秦国?谁是跟着凑数的?”大臣们答:“齐国最积极,韩国和魏国是被齐国逼着来的。”宣太后点点头:“那就好办了,咱们先搞定韩国和魏国,剩下一个齐国,不足为惧。”
她先派使者去韩国,给韩国国君送了一堆金银珠宝,还说:“秦国和韩国是‘邻居’,邻居打架,只会让齐国捡便宜。不如咱们俩结盟,以后秦国帮韩国打楚国,韩国帮秦国打齐国,多划算?”韩国国君本来就不想打秦国,一听这话,立马撤兵了。
接着她又派使者去魏国,这次没送珠宝,而是给魏国国君画了个“大饼”:“魏国要是跟秦国和好,秦国愿意把之前抢魏国的两座城池还回去,还帮魏国对抗赵国。要是魏国继续跟着齐国打秦国,等秦国打赢了,第一个收拾的就是魏国!”魏国国君一听,也赶紧撤兵了。
齐国一看韩国和魏国都撤了,自己孤军奋战,也不敢再打,灰溜溜地退兵了。就这么着,宣太后没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三国攻秦”的危机。
还有一回,楚国派使者来秦国,想让秦国帮忙攻打齐国。使者仗着楚国国力强,说话特别嚣张:“要是秦国不帮楚国,楚国就联合齐国和赵国一起打秦国!”
宣太后没生气,反而笑着跟使者聊起了“家常”:“本宫当年侍奉秦惠文王的时候,大王把一条腿压在本宫身上,本宫觉得很重;可当大王全身都压在本宫身上时,本宫反而不觉得重了。你知道为啥吗?因为‘有利可图’啊!现在楚国让秦国帮着打齐国,秦国得花多少兵、多少粮?要是楚国能给秦国足够的好处,秦国肯定帮;要是没有好处,秦国凭啥帮你?”
这番话虽然有点“糙”,但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楚国使者被怼得没话说,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战国策·韩策二》里记载了宣太后的这番话,虽然用词直白,但足见她的务实和机智——在她眼里,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虚头巴脑的外交辞令,不如一句“有利可图”来得实在。
宣太后跟义渠王的“暧昧”,持续了整整30年。这30年里,秦国安心发展,国力越来越强,而义渠国因为没了宣太后的“威胁”,慢慢放松了警惕,军队也没以前能打了。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觉得时机到了。她给义渠王写了封信,说:“咱们好久没见了,你来咸阳宫里聚聚吧,我给你准备了好酒好菜。”义渠王没多想,以为宣太后是想他了,高高兴兴地带着几个随从就去了咸阳。
结果刚进宫殿,义渠王就发现不对劲——宫里静悄悄的,连个宫女都没有。他刚想转身跑,就见魏冉和白起带着士兵冲了出来,把他团团围住。宣太后从屏风后走出来,脸色冰冷:“义渠王,你以为本宫真的喜欢你吗?本宫只是想稳住你,让秦国能安心发展。现在秦国强大了,你和义渠国,也该消失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