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并不意外,若李寻欢轻易答应,反而不是那个李寻欢了。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那份戚继光的捷报,递了过去:“探花不妨先看看这个。”
李寻欢略一迟疑,还是接过,快速浏览。战报上清晰描述了倭寇肆虐沿海、屠戮百姓的罪行,以及戚家军奋起反击、保卫家园的壮烈。
晁盖沉声道:“朕统一中原,非为一家一姓之江山,实欲终结乱世,让百姓安居乐业。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外有强敌环伺,倭寇不过是疥癣之疾,更有远方虎狼,觊觎神州富饶;内有余孽未清,江湖宵小,乃至一些掌握诡异力量的妖人,都可能威胁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朕有大军,可平疆域;朕有良臣,可治天下;然,有些阴影下的毒刺,需要一把更快、更准、更利的刀去剔除。”
他目光真诚地看向李寻欢:“朕闻探花之刀,例不虚发,更闻探花之心,仁义满怀。难道,探花就忍心见这初现曙光的世间,再陷于烽火与阴谋之中?忍心见那些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百姓,再遭倭寇、妖邪屠戮?”
李寻欢握着战报的手,微微紧了紧。战报上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是家破人亡的惨剧。他一生坎坷,见惯了人间悲剧,但正因如此,才对“和平”与“安宁”有着更深切的渴望。他原本死寂的心湖,似乎被投入了一颗石子,荡开层层涟漪。
晁盖继续道:“朕不需探花屈从于权势,亦不需探花违背本心。朕只请探花,做这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把悬于所有阴谋者、入侵者头顶的利刃!目标,由探花自行判断;方式,由探花自行抉择。朕只提供信息与支持,绝不过多干涉。探花可愿,为这天下苍生,再执飞刀?”
这番话,彻底打动了李寻欢。晁盖没有以势压人,没有空谈忠义,而是给了他最大的尊重和自由,并将他的行动拔高到了“守护”的意义上。这恰恰契合了李寻欢内心深处那份从未泯灭的侠义之心。
他沉默良久,又饮了一口酒,眼中的迷茫与颓废渐渐被一种锐利的光芒所取代。他放下酒葫芦,整了整衣衫,对着晁盖,第一次郑重地拱手,深深一揖。
“陛下以国士待我,李寻欢……敢不效命?”他抬起头,目光如刀,“只是,李某闲散惯了,不惯朝堂礼仪,亦不愿受太多约束。”
“无妨!”晁盖大笑,“探花只需对朕一人负责。见朕不拜,宫中行走无禁!朕赐你‘御前带刀侍卫’虚衔,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谢陛下。”李寻欢直起身,那股落拓的气质依旧,但整个人的精气神却已截然不同,仿佛一柄尘封已久的名刀,终于再次出鞘,寒光四射。“却不知,陛下欲让李某,第一刀飞向何处?”
晁盖目光一冷:“倭寇头目岛津义弘正被押解进京。朕恐途中生变。就请探花暗中随行,确保此獠能活着抵达朕的面前!若有宵小敢来劫囚……探花的飞刀,也该见见血了。”
李寻欢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微微颔首:“区区倭寇,何足道哉。陛下静候佳音便是。”言罢,他身形一晃,竟如青烟般消失在御书房内,身法之快,连米苍穹的眼皮都跳了一下。
晁盖看着李寻欢消失的方向,心中大定。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这把隐藏在暗处的终极利刃,已然出鞘。帝国的阴影力量,从此有了定海神针。
数日后,押解岛津义弘的车队行至山东境内,夜间宿营时,果然遭遇一伙身份不明、武功诡异的高手突袭,意图灭口。护卫官兵死伤惨重,眼看囚车不保。
黑暗中,无人看见刀光,只听得几声极轻微的破空声响,那几名突袭至囚车前的黑衣人便齐齐僵住,眉心一点嫣红缓缓渗出,倒地气绝。其余刺客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又接二连三无声倒下,死法如出一辙。
侥幸生还的押解官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看到,只看到囚车旁的尸体上,那精致得如同艺术品的柳叶飞刀。刀柄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李”字。
消息传回,晁盖抚掌而笑:“小李飞刀,果然从未让人失望。”
李寻欢的首次出手,便以这种诡异而绝对强势的方式,宣告了他的到来。帝国暗处的风波,似乎刚刚开始,又似乎,已然被一刀斩断。
喜欢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