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4069年)三月初一日(戊申), 应天府奏报说:运输官府物资,全都是役使京城的百姓,他们非常辛劳。
皇上告谕中书省大臣说: ‘京城的百姓,自从建国以来,都是他们供应物资,耗费劳力,(这种情况)比外郡多一倍。如今天下太平,正应该休养生息,怎么可以再去严重干扰(百姓)呢?凡是有差役的情况,都应该全部免除。’
己酉日:皇上因为将官子弟大多因为年少骄纵淫逸,所以继承爵位的人大多不称职,于是命令他们年幼的子弟进入国学读书,年龄稍大的让他们随班朝参,来学习礼仪,退朝之后就让他们练习骑马射箭,学习武艺,等他们可以任用之后,再给他们授予官职。
辛亥日,命令礼部重新制定官员和百姓相见的礼仪。在此之前,元朝的习俗,官员们相见时,要单膝跪地行礼,下拜时要叩头表示敬意,下拜后,还要再单膝跪地。下属官员见到上司长官行礼的时候,就把手缩到身后,后退避让,就好像害怕的样子。皇上非常厌恶这种做法。自从皇帝即位之初,就开始下令禁止,但是旧的习俗并不能完全革除。到这时又重新制定了礼仪制度,下令颁布明示众人。
凡是朝廷内外的官员每天早上在公堂相聚,一定要恭敬地行揖礼后才能入座。幕官也必须先向长官行礼作揖,然后就退回到幕府中办公。
下属官员拜见上司,一定要在大堂台阶上按顺序站好,行躬身作揖礼,上司坐在座位上回礼,起身拱手回礼,幕府官员也要像初次见面一样行作揖礼。
等到因为有事外出,过了十天回来,见到上级官员就行两次叩拜的礼节,见到幕僚官员也是这样。长官就拱手行礼回敬,幕官回拜。品级相同的人相互作揖。
凡是内外的掾史、令史、书吏、宣使、奏差等人,早晨拜见长官时,一定要按次序站在台阶下,行一次拱手礼才退下。长官不回礼,幕官拱手。如果是节日、节气以及因公参拜或者差遣辞行、拜见,都要行两次拜礼。长官不回礼,幕官回礼。
凡是典吏拜见幕官时,也要按次序站在台阶下恭敬地作揖行礼,幕官不回礼。如果按照时节(规定的时间)进行公参(官员参拜上司等活动)、差遣(派遣官员执行任务等情况)时的辞行和拜见,施行两次拜礼,幕官拱手(行拱手礼)。
凡是子孙对待祖父母,每天早晨一定要到他们面前恭敬地作揖。如果出门在外超过十天,相见时行四拜礼;每逢年节喜庆,也都行四拜礼。对于其他长辈,也应当这样。
如果是关系疏远的尊长,就行恭敬的作揖之礼。出远门相隔十天半月才相见,到节日庆典相互庆贺时,只行两次拜礼。凡是民间平等交往的人,也和这个一样。
那些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人,要按照违反制度(的罪名)来论处。
皇帝对礼部大臣说:“礼仪,是用来美化教化和安定民心的。成周设置大司徒,用五礼来防止万民作伪,并教导他们遵守中正之道。制定适中的政策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治理国政没有比礼更好的了,所以有礼就会天下太平,没有礼就会天下大乱。在家中遵守礼仪,那么长辈和晚辈就会有次序而家族亲族就会和睦;在朝廷遵守礼仪,那么尊贵者和卑贱者就会有定规而等级威严就会分明。元朝以夷狄改变了华夏,百姓沾染了夷狄的风俗,先王的礼仪几乎已经熄灭了,而人情沉迷于浅近的风俗,不能立刻改变。现在命令你们考查典籍制度,选择符合古代又适合现在的,颁布天下,使天下百姓学习并形成风俗,差不多可以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了。”
壬子日,任命户部尚书徐本为浙江行省参政。
癸丑日,这天夜里,有一颗青白色的星星,从太微垣中出现,向西北方向运行,到西蕃之外消失了。
乙卯日,原元朝枢密院同知别哥秃等人率领家属前来归降,各自进献骆驼和马匹。
诏令:平民妇女的袍衫只能用紫绿色、桃红色以及各种浅淡的颜色,其中大红色、鸦青色、黄色全都禁止使用,衣带用蓝色绢布制作。
丙辰日,任命刑部尚书李文谅担任福建行省参政,工部尚书安然担任山东行省参政,工部侍郎黄肃担任工部尚书。
丁巳日,前普定府同知安瓒的叔叔阿查前来朝见,进献地方特产,朝廷赐给安瓒两匹文绮,赐给阿查一套衣服。
故元金筑安抚密定、程番安抚程谷英等来朝贡马,朝廷下诏赏赐每人三匹锦缎。
戊午日,赐给辽东各卫指挥每人一件罗衣,千户以下每人一匹罗。
庚申日,任命礼部主事魏观为苏州府知府。
壬戌日,设立金筑、程番长官司,长官的官秩为正六品,隶属于四川行省。任命密定、程谷英等人为长官,让他们世代承袭这个职位。
夜里,发生了月食现象。
癸亥日,任命张遇林为应天府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