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4078年)夏四月初一丙辰日,皇帝下诏在鸡鸣山下改建国子学,命令国子生兼读刘向的《说苑》和法律条令。
皇帝下诏书给国子监祭酒李敬说:“读书人做学问,贵在知晓古今之事,探究事物的道理,圣人的经典和贤人的传记,是学者必须学习的。像《说苑》这本书,是刘向编订的,大多记载前人的事迹,褒善贬恶,在典籍之中非常明显。我曾经在闲暇的时候看过这本书,深感它具有劝诫的作用。至于律令,记载了国家的法律制度,综合考虑了古今的情况,观看的人也可以远离刑罚。你按照我的命令,在引导各位学生阅读经史的空闲时间,兼讲《说苑》、讲解律令,一定会有所收益。”
命令都督府挑选骑兵前往北平,跟随大将军徐达出征。得到了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五名精壮的士兵,皇帝给每人赐下锦绮战衣,然后让他们出发。
思南宣慰使田大雅率领他的下属前来朝见,进献马匹和地方特产,皇帝下诏赏赐他们文绮和钞锭。
皇帝派使者携带诏令告诉宋国公冯胜说:“现在天象有警示,占卜结果显示在大梁,那是你所受封的地方。你现在正在那里,应当日夜小心谨慎。大王的宫殿已经建成,王城的内外,守卫防护得很严密,骑兵和步兵都在加紧训练。那些在你身边担任围子手的人,王府里有马,不要让他们到远处放牧,要经常安排两军看守一匹马,这些军队士兵都必须是精锐的,只要有异常的消息,就骑马来报告。你去告诉都指挥马儿,也要谨慎防备,观察人的动静。马儿,就是徐司马。”
己未日。国子司业、前任礼部侍郎刘崧去世了。刘崧,字子高,是吉安泰和人。元朝末年他曾经参加乡试获得推荐,但因战乱没有来得及参加会试,就在乡里教书。国朝洪武三年,刘崧因有才学而被举荐到京城,被授予兵部职方郎中的官职,晋升为北平按察司副使。为官时以清正贫苦来自我约束,因事犯罪被罚到京城服劳役,不久被释放回归故乡。洪武十三年春,丞相胡惟庸等人被诛杀,皇帝特地赐下亲笔诏书,起用他担任礼部侍郎。不久,朝廷任命他代理吏部尚书的事务。因为疾病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了。不久后,皇上思念他是老成博学的旧臣,派使者以国子司业的官职起用他,皇上一见到他非常高兴,赐给他鞍马。任职还不到十天,就突然生病了,但他仍然强忍着病痛,坐在座位上教导学生。病重时,祭酒李敬问他有什么遗言,刘崧说:‘天子派我来教导国子监学生,我还没有取得成功,就要突然死去吗?’没有一句话提到家事。去世,享年六十一岁。皇上非常痛惜他,亲自写文章来祭奠他说:‘你有学问和品行,在儒林之中享有声誉,我赞许你的才能,多次提拔任用你。最近我派遣使者征召你担任国子监司业,你的才能我一直记在心里,希望你能做出成绩。为什么没过几天,就突然去世了,朕感到非常悲痛。我已经命令有关部门准备丧礼和棺材,灵车将遗体运回家乡埋葬,还要特别准备祭品来祭祀他。’刘崧学识渊博,有志向,家里向来贫困,等他显贵了以后,也不曾增添家产。当官十年,不让妻子和儿女跟随,像当百姓时一样清苦。他担任北平按察副使时,带了一个书童前往,到了那里就打发书童回去了。每晚他都独自在一盏油灯下读书,直到深夜也不停歇,到了五更,就穿戴整齐坐着等待天亮。正值北平经历战乱之后,他招抚流亡之人,安抚心怀不满之人,只致力于施行宽厚的政策以顾全大局,尤其慎用刑罚。遇到阴险狡诈的小人,他总是事先进行防范,用温和的态度和委婉的言辞应对,让见到他的人都感到敬畏。等到他辞官回家以后,更加谦虚恭谨。他研究学问的功夫,越老越深厚,与别人交谈从不提及官场政事。年成不好时,他的姻亲族人中生活无法自给的,他就周济他们。李崧在朝廷内外历任官职,尤其因为擅长文学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他的文章典雅精粹,所写的诗有唐朝诗人的韵味。他的着作有《北平八府志》《东游录》《岭南录》以及诗文十八卷,都收藏在家里。又有《职方集》在世上流传。
庚申日,皇帝祭祀太庙。
壬戌日。重新铸造了朝钟,用少牢之礼祭祀了司钟之神。夜里,岁星侵犯垒壁阵。
癸亥日,赐给国子生夏天的衣服。当初昏之时,月亮周围的光晕笼罩着五帝座(星官名)。
甲子日,皇帝对刑部大臣说:“好名声,是人们所向往的;坏名声,是人们所羞耻的。凡是当官的人,谁不想保住自己的官爵俸禄,彰显善行,获得赞誉,流传美名呢?然而有时会因为一时的差错,或者被人连累而犯错误,只要是触犯了刑律,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朕知道最近所犯的罪,很多都出自于此。从今往后,凡是官吏犯了罪,宽恕其罪行恢复其官职,记录下他的过错,在他的家门张榜公示,让他自我反省。如果确实能够反省自身、改正过错,就可以将恶名消除。如果有人不改正,就按照律法论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