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军用机场的跑道上,最后一袋面粉被战士们搬进运 - 9 运输机的机舱,保障团团长季承稳跑过来,对着曾夏勇敬礼:“旅长,所有物资全部装载完毕,10 架运 - 9、10 架运 - 20A 均已完成检修,随时可以起飞!”
曾夏勇点点头,转头看向身边的彭老总。
彭老总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眼神里满是嘱托:“到了延安,跟李同志、祝老总多汇报太原的情况,尤其是部队训练和装备改进的事。跟美苏使者谈的时候,腰杆要硬,但也别把话说死 —— 合作是相互的,咱们既要争取支持,也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好拿捏。”
“请老总放心!”
曾夏勇立正,声音铿锵,“我一定把太原的经验好好汇报,也会守住合作的底线,绝不让组织失望。”
彭老总笑了笑,往后退了半步,对着他挥了挥手:“去吧,延安那边还等着呢。等你回来,咱们再好好聊聊下一步的反攻计划。”
曾夏勇再次敬礼,转身登上了最前面的一架运 - 20A。
机舱内,驾驶员早已做好准备,见他进来,立刻汇报:“旅长,塔台已同意起飞请求,编队将以 5 架为一组,采用箭型编队飞行,航线已设定完毕,预计半小时后抵达延安。”
“好,按计划执行。” 曾夏勇走到舷窗边,看着外面的彭老总还站在原地,身影格外挺拔。
随着塔台的指令传来,运 - 20A 的引擎轰鸣声逐渐加大,机身微微颤抖,缓缓滑向跑道。
“起飞!” 驾驶员一声令下,飞机猛地加速,机头抬起,直冲云霄。
紧随其后的是另外 9 架运 - 20A 和 10 架运 - 9,它们以箭型编队紧随第一架运 - 20A,机翼在阳光下展开,如同一片钢铁组成的雁阵,朝着延安方向飞去。
彭老总站在机场上,望着编队逐渐变小的身影,直到消失在天际线,才转身对身边的参谋说:“通知政委和参谋长,让他们辛苦一下,盯紧太原的训练和重建,有任何情况,第一时间汇报。”
运 - 20A 的机舱内,曾夏勇靠在舷窗边,心里既有期待,又有几分紧张。
他从军多年,打过无数场仗,指挥过千军万马,可这还是第一次去延安,第一次要见到李同志、祝老总这两位他一直敬仰的首长。
“能见到两位首长,比打一场胜仗还让人激动。”
他在心里默念,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 —— 为了这次见面,他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领口的纽扣扣得严严实实。
除了对见首长的期待,还有对即将到来的外交交流的紧张。
他从没跟美国、苏联的使者打过交道,不知道对方会问些什么,会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
“不管他们问什么,都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隐瞒。”
曾夏勇在心里打定主意,“咱们的装备和战术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没必要藏着掖着,但核心技术和底线,绝不能让步。”
飞机平稳飞行,舷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 从太原周边的平原,到吕梁山脉的崇山峻岭,再到陕北高原的黄土坡,每一处景色都带着不同的风土气息。
“旅长,还有十分钟就到延安边区上空了。” 驾驶员的声音传来。
曾夏勇凑到舷窗边,往下望去 —— 下方的黄土坡上,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劳作,有的在翻土,有的在播种,锄头挥动的动作整齐而有力;
远处的村庄里,几间土坯房的屋顶冒着炊烟,偶尔能看到穿着粗布衣裳的孩子在村口奔跑;
更远处的机关驻地,几名工作人员正围在一张桌子前,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手里还拿着文件。
就在这时,飞机的轰鸣声传到了地面。
正在翻土的农民停下了锄头,直起腰,朝着天空望去;
机关里的工作人员放下文件,快步走出屋门;
村口的孩子们停止了奔跑,指着天上的飞机,兴奋地大喊:“飞机!好多飞机!”
延川县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听到轰鸣声,纷纷看向窗外。
老师没有制止,而是笑着说:“大家快看,这是咱们八路军的飞机,说不定是来给咱们送物资的呢!”
学生们立刻涌到窗边,趴在玻璃上,看着 20 架飞机组成的庞大编队,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崇拜。
“老师,这些飞机好大啊!比报纸上画的还大!” 一名学生指着运 - 20A,激动地说。
老师点点头,心里也在猜测:“这么大的编队,说不定是独立旅的飞机 —— 上次报纸上说,独立旅有能装很多物资的大飞机,专门用来运输。”
村里的一位老人,颤巍巍地从家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解放日报》,报纸上印着独立旅运 - 20A运输机的照片。
他对着天上的飞机比对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对着身边的人喊:“是独立旅的飞机!跟报纸上的一模一样!这么多飞机,肯定是曾旅长回延安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