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省委力挺,林舟被任命为“省城交通改善总指挥”
《第二部分:如何用一座“未来城市”,撬动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这行新的大字,取代了那张令人窒息的“城市死亡预告图”,清晰地浮现在屏幕中央时,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后又被瞬间点燃。
冰与火的剧烈交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种荒谬的眩晕。
前一秒,他们还被林舟拖拽着,坠入五年后城市瘫痪、经济停滞的冰冷深渊;这一秒,林舟却又在深渊的尽头,为他们点亮了一座通往黄金之城的灯塔。
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七个字,像七记重锤,狠狠砸在王副市长的心坎上。他主管城建和经济,对这个词的敏感度远超常人。他刚刚还在为那几千亿的投入而焦头烂额,现在,对方却告诉他,这笔钱不仅不是泼出去的水,反而是一颗能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
陈局长摘下的眼镜还握在手里,他有些茫然地看着屏幕。他一辈子都在跟道路、桥梁、信号灯打交道,思考的是如何疏通、如何管理。他从未想过,交通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产业”。
“王市长刚才问,钱从哪儿来。”
林舟的声音再次响起,平静得像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他没有看王副市长,而是用激光笔,在“千亿级产业集群”这几个字下面,画了一个圈。
“我的答案是,钱,就从项目本身来。我们不是在花钱,我们是在投资,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极。”
他按下了翻页键。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结构图,中心是“立体交通”四个大字,向四周辐射出数个分支,每一个分支都代表着一个具体的产业方向。
“首先,高端装备制造业。”林舟的激光笔指向第一个分支,“按照我们的规划,‘地下穿梭’系统初期需要至少五千个自动化穿梭舱,‘空中接驳’系统需要三百组低空轨道巴士。我们不打算从国外采购。”
他顿了顿,给了众人一个消化的时间。
“我们将在省城郊区,规划一个全新的‘未来交通装备产业园’。引进技术,自主研发,本地生产。从穿梭舱的轻量化复合材料,到驱动电机,再到核心的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我们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满足本市需求后,这套系统,这套标准,将成为我们省独有的拳头产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
王副市长的呼吸陡然粗重了一分。他不是在听一个交通方案,他是在听一份招商引资的规划书。一个全新的产业园,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他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盘算这能带来多少GDP,多少税收,多少就业岗位。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林舟的笔尖移向第二个分支。
“‘城市大脑’不是一个软件,它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需要一个独立的超算中心作为支撑,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新基建投资。它需要海量的定制化软件,来处理交通、气象、人流、治安等各类数据。这会催生出数百家软件开发和数据服务公司。我们省城,将不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我们将成为核心技术的供给方和标准制定者。”
“我们的‘城市大脑’一旦建成,将是全国最复杂、最先进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这对于所有AI和大数据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试验场和展示平台。我们甚至不用主动招商,只需要开放一部分数据接口,他们就会蜂拥而至。”
李瑞坐在下面,紧紧攥着拳头,他听懂了。林舟要的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部门,他要的是一个中国的“硅谷”,一个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科技生态。
“再次,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
“整个立体交通系统,都将以清洁能源为基础。这会倒逼我们的能源结构进行革命性升级。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零碳城市’的愿景,将从这个项目中找到第一个突破口。同时,空中轨道的特殊性,对材料的强度、重量、耐腐蚀性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将极大地推动我省在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最后,现代服务业。”林舟的激光笔在图上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将所有分支都囊括了进去。
“如此庞大的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运营,需要天量的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设计服务。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城市交通效率极大提升后,省城的商业活力、旅游吸引力、人才凝聚力都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些无形的价值,最终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林舟放下了激光笔,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环视全场。
“各位领导,这个项目,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修路、挖隧道、架轨道。但实际上,我们是在用一个‘未来城市’的超级应用场景,去撬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
“五年后,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将得到一个瘫痪的、不断失血的城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