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基里”小队的越野车并非驶向任何已知的城市或村镇,而是在广袤的北欧荒原和密林中穿梭,最终抵达一片看似寻常的、被冰雪覆盖的丘陵地带。马格努斯在车内操作了一番,前方一块巨大的、覆盖着苔藓和积雪的岩壁竟然无声地横向滑开,露出了一个幽深的、灯火通明的隧道入口。
车辆驶入,岩壁在身后合拢,将外界的严寒与危险彻底隔绝。
隧道向下倾斜,内部空间豁然开朗。这并非简单的避难所,而是一个规模宏大、充满硬核工业风格的地下基地——被称为“瓦尔哈拉”要塞。高耸的穹顶下,是忙碌的人员、闪烁的控制台、维护中的各种载具和设备,甚至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生态农场区。空气中弥漫着机油、臭氧和食物的混合气味。
“欢迎来到‘瓦尔哈拉’。”马格努斯语气平淡,仿佛在介绍一个普通的仓库。
苏羽和顾小兰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这里的科技水平虽然不像“蓬莱”那样充满未知的诡异感,但极其扎实、高效,处处透着为长期生存和战斗准备的实用主义风格。
他们被安排在一个配备了基本生活设施的隔离房间内,活动范围受限,通讯设备被暂时收缴。马格努斯明确表示,在完成全面评估和背景调查之前,他们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接触基地的核心区域和敏感信息。
很快,一队穿着白大褂、表情严肃的技术人员来到房间,对两人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顾小兰的伤口),并采集了血液和生物样本。随后,是漫长的、由不同专家进行的轮流问询,问题细致而刁钻,从技术细节到个人经历,无所不包。
苏羽和顾小兰尽力配合,有选择地透露了关于“幽影”、“方舟”、“星门”威胁以及“蓬莱”内部裂痕的关键信息,但隐去了林默涵意识消散等最核心的秘密和生物密钥的具体情况。
问询持续了整整一天。结束后,两人精疲力尽。
“他们很谨慎。”顾小兰靠在金属墙壁上,疲惫地说。
“必须的。面对‘蓬莱’这样的敌人,任何疏忽都可能万劫不复。”苏羽表示理解。他更关心的是,“守夜人”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他们的实力如何,以及……他们是否真的愿意并有能力协助他们攻击“蓬莱”的“锚点”。
几天后,初步评估似乎通过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被稍微扩大,允许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在生活区有限活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通过观察和与看守人员有限的交流,对“守夜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守夜人”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组织,更像是一个由多个前政府官员、顶尖科学家、退役特种兵、以及意识到“蓬莱”威胁的富豪等组成的、高度松散和保密的联盟。他们没有统一的领袖,行动由几个核心理事会决策,各自掌握着部分资源和情报。“瓦尔哈拉”要塞是他们在北欧最重要的据点之一,主要负责情报分析、技术研究和特种作战。
马格努斯所在的“瓦尔基里”小队,就是“守夜人”麾下最精锐的行动单位之一。
这天,马格努斯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脸色比之前稍微缓和了一些。
“你们的初步情报得到了验证。”他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确实监测到柯伊伯带方向的异常能量聚集,也与你们提到的、‘蓬莱’内部某些不稳定信号有过零星接触。理事会认为,你们带来的关于‘锚点’和内部抵抗的信息,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苏羽和顾小兰心中一喜。
“但是,”马格努斯话锋一转,“我们缺乏有效渗透‘蓬莱’核心、并与内部抵抗力量建立可靠通讯渠道的手段。他们的防御体系远超我们的技术能力。你们之前提到的那个连接……”
苏羽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守夜人”需要他们作为桥梁,与“蓬莱”内部的抵抗者建立联系。
“我们可以尝试。”苏羽说道,“但需要我们的设备,以及……更高的权限和资源支持。”
马格努斯点了点头:“可以。我们会为你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并分配必要的计算资源。但是,所有通讯内容和行动方案,必须经过我们的监控和批准。”
在“守夜人”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苏羽被允许在一个高度屏蔽的实验室里,重新搭建了一个简化的操作平台,并取回了他的改装平板和信号收发器。顾小兰则在一旁协助,并负责与马格努斯协调。
苏羽开始全力尝试,利用“蜂巢”网络的残余影响和“方舟”数据库中的通讯协议,再次搜寻并连接那些“蓬莱”内部的抵抗意识信号。这比在矿洞时更加困难,因为“蓬莱”显然加强了内部网络的管控和干扰。
就在苏羽专注于信号搜寻时,顾小兰在协助整理“守夜人”共享的部分非核心历史档案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一份关于上世纪冷战时期各国秘密航天计划的解密档案(显然是“守夜人”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中,她看到了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穿着老式宇航服的人,站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登月舱前。而那个登月舱侧面的徽标——一个抽象的、由星辰和齿轮构成的图案——让她感到无比眼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