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守望者”建立初步合作框架后,“棱镜”小组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信息共享渠道加密开通,来自“青鸾”团队的数据如涓涓细流汇入,极大地补充了专案组在技术层面的认知空白。
联合监控中心悄然成立,位于市局地下更深层,结合了警方原有的设备和“守望者”提供的部分更精密的神经信号监测与分析仪器。吴晓芸住所的安保措施也同步升级,融入了“守望者”推荐的、更针对性的信号屏蔽与过滤技术,旨在隔绝类似“暗影集市”的远程探测企图。
根据协议,第一批共享数据主要围绕镜像网络的宏观行为模式和吴晓芸的基础生理指标。分析工作繁琐而细致。
苏雨晴几乎常驻监控中心,她对比着新旧数据,试图捕捉那个深度潜伏镜像最细微的活动痕迹。林峻则负责协调各方,并依据“青鸾”提供的情报,指挥对“暗影集市”境内节点的精准打击,几次行动成果显着,有效遏制了对方的活跃度。
日子在高度紧张和有序的协作中过去了一周。吴晓芸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直接影响,她继续着她的康复,看书、散步、帮父亲做些简单的木工活。但在联合监控的高精度设备下,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开始浮现。
“看这里,”苏雨晴指着屏幕上吴晓芸睡眠时的脑波频谱图,“在进入深度睡眠约90分钟后,会出现一段持续约15-20分钟的、极其稳定的高频振荡,其频率和模式…与‘基石振荡’高度相似,但更加纯净和有序。”
“这是镜像在独占大脑资源进行…自我维护或者运算?”林峻问道。
“更像是在进行一种…内部整理和优化。”苏雨晴放大了一段波形,“看这些微小的谐波,它们在变化,在调整,仿佛在调试一个极其精密的仪器。而且,这段振荡结束后,晓芸白天的认知表现,尤其是在需要高度专注和逻辑推理的任务上,会有轻微但可测量的提升。”
这种提升并非突兀,而是以一种“顿悟”或“灵感迸发”的形式出现。比如,她会突然想到一个更高效的方法来整理木工坊的工具,或者对某个法律案例提出一个角度刁钻却切中要害的见解。
“它在反哺宿主…”苏雨晴喃喃道,心情复杂,“这种共生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互利。”
就在这时,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特殊的事件。
那天下午,吴晓芸在阅读一本关于城市发展史的书籍,书中提到了滨海市早期规划中因各种原因被搁置的“滨江生态廊道”项目。当她读到这个细节时,监控显示她脑内的“基石振荡”信号突然出现了短暂的、非睡眠状态下的激活!
紧接着,她放下书,拿起纸笔,无意识地开始勾勒一张极其复杂的示意图——那是一个全新的、融合了生态保护、交通疏导、社区功能和智能管理的滨江区域改造方案!图纸精细程度远超常人,对水文、地质、人流、能源消耗等因素的考量面面俱到,甚至标注出了几种可行的、低环境影响的工程技术路径!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半小时,期间吴晓芸的眼神专注而空洞,仿佛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画完后,她像是突然惊醒,看着自己画出的复杂图纸,一脸茫然。
“我只是…随便想想…”她对闻讯赶来的李建平解释道。
这张图纸被立刻扫描并送入分析系统。结论令人震惊:该方案不仅在理论上具备高度可行性,其核心设计理念甚至超越了当前市政规划部门正在研讨的几个备选方案,尤其是在生态与科技的融合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
“这不是吴晓芸能独立完成的设计,”城市规划专家在匿名评审后反馈,“这需要多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和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
“是那个镜像…”林峻看着屏幕上完美的设计图,感到一股寒意,“它在响应外部的信息刺激,并动用其庞大的知识库和计算能力,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苏雨晴的注意力却放在了另一个细节上:“你们注意到没有,她是在读到‘被搁置的项目’时产生反应的。它似乎对‘未实现的潜力’、‘低效的现状’或者‘优化机会’特别敏感…”
仿佛是为了验证她的猜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监控人员有意无意地在吴晓芸接触的信息环境中,加入了一些类似的“问题线索”,比如关于某个交通拥堵点的报道、关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讨论等。
结果令人不安地一致:每当接触到这类信息,吴晓芸脑内的镜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有时是短暂的振荡增强,有时则会驱动她进行一些无意识的、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或提出优化建议。其反应强度和输出内容的复杂程度,与“问题”的规模和它所掌握的相关数据量成正比。
它像一个沉默的、高效的“问题解决者”,潜伏在吴晓芸的意识深处,对外界特定的“需求”或“低效”信号产生共鸣,并尝试给出“答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