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酷暑,在八月初,终于显露出了一丝疲态。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雨过后,江北大学的校园里,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只有树梢上,依旧残留着几声有气无力的蝉鸣。
而在机械工程学院八楼那间恒温的806实验室内,一场关乎“未来”的内部“军备竞赛”,却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丝毫没有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
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
在过去这一个多月里,升级后的“陈默军团”,爆发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恐怖战斗力。
实验组那边,在林浩这位“总工程师”的带领下,那套堪称“艺术品”的“超快激光脉冲原位低温拉伸耦合系统”,已经成功地,在SEM的真空腔体内,搭建完成。
韩立阳,这位曾经的“小白”,在林浩手把手的、毫无保留的教导下,已经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可靠的实验大将。他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所有新设备的调试和操作,更是在林浩的启发下,举一反三,自己动手,编写了一套小小的LabVIEW程序,实现了对激光、拉伸和电镜信号的初步“三同步”采集,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效率。
而计算组这边,更是捷报频传。
在徐涛,这位“顶级AI架构师”的主导下,他和秦峰,这两个分属不同学院的天才,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跨界合体”。他们将秦峰那个天才的“嵌套算法”构想,与徐涛编写的最前沿的、基于云端GPU集群的分布式计算框架进行了深度的、魔鬼般的融合。
最终,他们成功地,打造出了一套,完全属于他们团队自己的、独一无二的“AI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
当高翔,将他那套复杂的“力-热耦合”物理模型,搭载到这个全新的平台上时,整个计算过程,如同坐上了火箭。原本预计需要耗时数月的模拟任务,其计算周期,被硬生生地,压缩到了一周以内!
在一个星期前,一份比上次更加精细、更加完整、包含了“声子聚焦”全过程的模拟视频,已经,静静地,躺在了他们的服务器里。
理论,与工程。
思想,与工具。
两条战线,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辉煌的胜利。
整个团队,像两支分别完成了集结和武装的方面军,已经万事俱备,只等待着那位“总指挥官”,吹响最终“会战”的号角。
这天下午,八月初的例行组会。
陈默,走进了806实验室的会议区。
他看着眼前这支,已经彻底磨合完毕、士气高昂的“王牌军”,看着林浩脸上那愈发沉稳自信的神情,看着高翔那依旧波澜不惊、但眼底却藏着一丝锋芒的眼神,他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豪情。
他知道,是时候了。
“都静一下。”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听取各组的进度汇报。而是直接,将一份刚刚收到的、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投射在了巨大的电子白板上。
那是一封,设计精美、措辞正式、带着浓郁学术气息的——邀请函。
邮件的抬头,是一个足以让全世界所有材料人,都为之热血沸腾的名字:
“MRS Fall Meeting & Exhibit”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秋季会议暨展览会)
“MRS……”
秦峰,第一个,压抑不住地,低声惊呼了出来。他的眼中,瞬间,就燃起了熊熊的火焰。
就连一向对这些“虚名”不太感冒的高翔,在看到这个名字时,身体,都下意识地,坐直了一些。
只有韩立阳,还一脸茫然地,看着屏幕,不明白,这个缩写,为何会引起师兄们如此之大的反应。
陈默将所有人的表情,都尽收眼底。
他没有急着解释,而是先将邮件的内容,展示了出来。
那是一封,由本届MRS秋季会议,“金属玻璃与高熵合金”分会的主席,亲自发来的邀请函。
信中,主席首先,对他们那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工作,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称其为“近年来,该领域最具启发性的工作之一”。
然后,他正式地,代表组委会,邀请陈默的团队,在今年十月底,于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秋季年会上,就他们关于“非晶合金自修复”这一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个长达三十分钟的——邀请报告(Invited Talk)!
“邀请报告!”
当看清这四个字时,就连林浩和高翔,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徐涛,则在一旁,用一种韩立阳能听懂的、夸张的语气,为他这个“小白”师弟,进行着现场科普。
“小韩,你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他压低了声音,但那股兴奋劲,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住,“全世界,搞咱们这个方向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每年,想去MRS上,露个脸,做个普通口头报告的,都得挤破了头,录取率,都不到百分之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