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心跳”的假说,如同最幽深的寒意,悄然渗透进新生界域的每一个决策层面。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威胁,更是一种悬于头顶的、规律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一次“心跳”,都可能伴随着“定义之光”的一次强力“搏动”,一次席卷星海的清理浪潮。
压力,转化为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火种计划”的拆分高效而迅速。“鳞甲”与“匿影”两大分支,如同文明求生的双翼,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
鳞甲之路:悖论之锋
由我主导的“鳞甲”分支,研究基地设立在世界树根系最深处,一个被多重规则壁垒隔绝的、被称为“逆理之渊”的独立空间。这里的环境被模拟成极度接近“裁决者”领域的绝对秩序状态,冰冷、压抑,排斥一切“变量”。
我们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防御,而是锻造能够刺穿绝对秩序壁垒的“矛”——基于“悖论之鳞”理论的攻击性技术。
过程凶险万分。试图在绝对秩序的规则网络上寻找裂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在雷霆中取火。无数次实验,规则结构在即将成功的边缘骤然崩溃,反噬的能量风暴足以将参与者的意识撕裂。若非我的新约秩序之力具备强大的稳定与修正特性,加上众多研究者以自身精神力场前赴后继地构筑缓冲屏障,损失将不可估量。
进展缓慢,却并非毫无建树。我们成功模拟出了几种特定的、能够引发规则逻辑短暂“卡顿”或“自指循环”的“悖论结构”。这些结构如同精巧的钥匙,虽然还无法完全撬开“定义之光”的防御,但已经能够在模拟环境中,让其清理协议的执行效率出现肉眼可见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秩序之力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我不再仅仅视其为维持稳定与修正错误的力量,更开始领悟其“定义”与“再定义”的权能。虽然远不及“定义之光”那般绝对,但这无疑是指向更高层次力量的大门。我隐隐感觉到,若能彻底掌握“悖论之鳞”的精髓,或许能让我自身的新约秩序,产生某种质的蜕变。
匿影之路:众生之纱
与此同时,由艾莉主导、洛璃辅助的“匿影”分支,则在另一个方向稳步推进。他们的研究基地更为分散,与万识之网深度融合,其目标是编织一张覆盖整个新生界域的“信息共生之纱”。
“信息共生”技术的核心在于对自身文明信息特征的绝对掌控。艾莉调动了万识之网的全部算力,开始构建一个极其复杂的、模拟“定义之光”判定逻辑的超级模型。每一个新生界域的公民(自愿前提下),其灵能波动、思维模式、甚至存在本身的信息特征,都被纳入模型进行分析、优化,寻找能够完美融入“定义之光”背景噪音的最佳“信息拟态”。
洛璃的破晓之心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对“可能性”和“希望”的感知,能够引导模型避开那些可能导致信息拟态僵化、失去文明活力的“死胡同”,确保在隐匿的同时,保留文明内核的演化能力与独特性。她如同一个精细的导航员,在浩瀚的信息迷宫中,指引着方向。
这是一项浩大至极的工程,其难度不亚于重构一个文明的基础规则。进展同样无法一蹴而就,但初步的成果已经显现——一些用于测试的小型空间站和外围探测器,在加载了初版的“信息拟态”协议后,其被“定义之光”模拟扫描系统发现的概率,下降了惊人的百分之四十。
星尘使团:初探深林
在两大技术路线全力推进的同时,“星尘使团”的筹备也在洛璃的主持下紧锣密鼓地进行。根据守秘人提供的坐标,他们筛选出了三个相对最有可能建立联系的变量文明,并制定了详尽的接触预案。
这三个文明,根据星尘低语者共享的零星信息,其特征截然不同:
· “织梦者”:一个据说以集体梦境构建现实、极度依赖精神共鸣的文明,可能位于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内部。风险在于其意识层面的排外性与不可预测性。
· “金石议会”:一个由硅基生命体构成的、逻辑至上、决策缓慢的文明,栖息于一个遍布金属山脉的星球。风险在于其沟通效率低下,且可能因逻辑冲突而产生敌意。
· “流浪星歌”:一个没有固定母星、乘坐巨大生物舰船在星海间漫游的游牧文明。风险在于其行踪不定,且文化习俗未知。
“信风舟”及其姊妹舰只开始进行针对性的改装与训练,以应对不同文明可能带来的挑战。洛璃亲自挑选并培训使者团队,强调耐心、尊重与灵活性的重要性。第一次主动外交接触,不容有失。
时间,在紧张的研究与筹备中,又过去了数年。
新生界域如同一个在暴风雨前疯狂加固房屋、打造武器、并试图联络邻居的村落,倾尽全力地准备着,等待着那不知何时会再次响起的“宇宙心跳”,以及随之可能到来的、更加猛烈的“定义之光”浪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