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芳在内卫府精心安排的静室内养伤,狄仁杰调派了最可靠的护卫,太医署也奉旨每日遣人前来诊视,用药皆是上品。然而,三日过去,李元芳的伤势恢复却异常缓慢,面色依旧苍白,精神也时常萎靡,甚至偶尔会出现短暂的心悸与眩晕。这与他素来强健的体魄和恢复力极不相符。
老太医再次诊脉后,眉头紧锁,对前来探视的狄仁杰禀道:“阁老,按脉象看,李将军内腑震荡之伤本应有所起色,但观其气色精神,反而似有亏虚之兆。下官反复查验药方与用药,皆无问题,皆是活血化瘀、固本培元的上佳之品,按理不该如此……”
狄仁杰目光一凝:“太医的意思是?”
老太医迟疑片刻,低声道:“下官不敢妄言,但李将军此番情状,倒不似纯粹伤后体虚,反而……反而像是体内余毒未清,或是沾染了某种……阴秽之气,在不断侵蚀元气。”
“阴秽之气?”狄仁杰想起那“阴蚀桩”的诡异,以及“九幽”种种邪异手段,心中顿时警觉。“可能确定?”
“下官才疏学浅,于这等诡谲之事,仅能凭脉象气色推测,无法断言。”老太医躬身道,“或许……可请精通药理乃至巫蛊厌胜之术的高人一同参详?只是此事……”
狄仁杰明白老太医的顾虑,巫蛊厌胜在宫中是极敏感的话题。他沉吟道:“此事本阁知晓了,有劳太医。暂且沿用现有方剂,但剂量可稍作调整,以温养为主。对外,仍言元芳伤势正在稳步恢复。”
“下官明白。”
送走太医,狄仁杰独坐李元芳榻前,看着他沉睡中仍微蹙的眉头,心中疑云大起。元芳的异常,绝非偶然。是那最后一处“阴蚀桩”爆发时沾染的邪气?还是……有人在他伤后做了手脚?
他立刻唤来负责照料李元芳饮食汤药的两名心腹内卫,详细询问这三日来的每一个细节。从药材采购、煎煮、送入,到李元芳的饮食、起居,事无巨细。
“药材均由太医署直接提供,由我等亲自在内卫府小厨房煎煮,中途绝不假手他人。”
“饮食也由固定可靠的专人制备。”
“期间除太医署的人,唯有曾泰大人前来探望过一次,停留约一刻钟便离开了。”
曾泰?狄仁杰眼神微动。曾泰是他学生,现任长安县尉,为人刚正不阿,断无可能害元芳。但他来访的时间点……
“曾泰来时,可曾接触过汤药或饮食?”
“未曾。他只是与李将军说了几句话,询问伤势,并未靠近药炉或食盒。”
线索似乎又断了。狄仁杰相信这些内卫的忠诚和谨慎,若他们看守下还能被人下毒,那对手的手段未免太过匪夷所思。
他起身,走到外间煎药的小炉旁。药罐尚温,残留着浓重的药渣。他仔细检查了药罐、炉火,并无异常。目光扫过堆放药材的桌案,上面还散落着一些未来得及清理的药材碎屑。
狄仁杰俯下身,用手指捻起一点褐色的根茎类药材碎屑,放在鼻尖轻嗅。是当归,气味纯正。他又检查了其他几种,黄芪、党参、三七……皆是他熟悉的伤药成分,并无异样。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眼角余光瞥见炉膛边缘,靠近地面的缝隙里,似乎嵌着一点极细微的、与周围灰烬颜色略有差异的粉末。若非他心细如发,绝难发现。
他取过一支银簪,小心地将那点粉末剔出,置于掌心。粉末呈灰白色,细如尘埃,并无明显气味。他用银簪试探,银簪并未变黑,说明并非寻常砒霜之类的剧毒。
但这粉末出现在煎药炉膛旁,本身就极不寻常。
狄仁杰取来一张干净宣纸,将粉末小心包好。他并未声张,只是吩咐内卫:“将今日煎药所用的所有药材,连同药罐、炉具,全部封存起来,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触碰。另外,元芳接下来的汤药,暂停服用,我会另请太医开方。”
内卫虽不明所以,但见狄仁杰神色凝重,立刻凛遵。
狄仁杰带着那包粉末,回到书房,命人秘密请来了一位他熟识的、致仕多年的老刑名仵作。此老不仅精通验尸,于各类药材、毒物乃至江湖下三滥的迷药蛊物也颇有研究,且口风极严。
老仵作仔细检视了那灰白粉末,又用清水化开一点,观察其溶解状况,甚至冒险用舌尖沾了微不可察的一丁点品尝(此法危险,请勿模仿),半晌,他面色凝重地抬起头:
“阁老,此物……并非中原常见之物。老朽年轻时曾随商队远游西域,在极西之地的古墓附近,见过类似的东西。当地土人称之为‘尸苔粉’,乃是一种生长在极阴湿古墓或尸骸堆积之处的苔藓,经特殊手法研磨焙干而成。其性极阴寒,本身毒性微弱,常人接触无碍,但若混入药中,给重伤或元气大伤者服用,便会如附骨之疽,不断蚕食生机,延缓愈合,令人日渐虚弱,最终在沉睡中油尽灯枯,外表却似伤重不治,极难察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