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中国影视行业年度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会场入口的LED屏上,循环播放着《丝路行者》的“敦煌壁画”“民乐合奏”经典片段,与其他公司播放的流量明星海报形成鲜明对比。高浪身着深色西装,胸前别着“丝路文化传播大使”的徽章,刚走进会场,就被围上来的媒体和行业人士团团围住——这是他时隔五年,以“导演+企业掌舵者”的双重身份,首次在国家级行业峰会上成为焦点。
“高总,《丝路行者》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文化IP’将成为未来影视行业的主流方向?”《中国电影报》记者李娜率先提问,话筒几乎递到高浪面前。
“我认为‘有文化内核的IP’才是主流。”高浪接过话筒,语气沉稳,“《丝路行者》的成功不是偶然,它背后是对敦煌文化、丝路历史的深度挖掘,是‘内容为王’的回归。未来,只靠流量明星、快餐剧情的项目,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话音刚落,华谊兄弟总裁王涛带着几名公司高管走过来,脸上带着看似友好的笑容,语气却藏着试探:“高总说得有道理,但‘文化IP’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承受。我们华谊联合了星光、博纳等几家公司,计划成立‘影视内容联盟’,集中采购IP、共享发行渠道,降低中小公司的运营风险,高总有没有兴趣加入?”
高浪心里清楚,这所谓的“内容联盟”,本质是传统资本想通过“抱团”,在IP储备和发行渠道上排挤浪潮——华谊知道浪潮的“IP共创联盟”根基已稳,想通过联合其他公司,争夺行业话语权。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笑着反问:“王总,联盟的IP采购标准是什么?是看流量数据,还是看文化价值?发行渠道共享,是优先保障头部公司的利益,还是兼顾中小公司的发展?”
王涛被问得一愣,一时语塞——他没想到高浪会直接点破联盟的“垄断本质”。周围的中小影视公司负责人听到这话,纷纷露出认同的神色,不少人开始小声议论:“要是联盟只优先华谊、星光,我们加入了也没好处。”“浪潮的IP共创联盟还带我们小公司玩,上次还给我们推荐了2个潜力IP。”
高浪见状,顺势提出自己的方案:“其实我们浪潮的‘IP共创联盟’,一直欢迎所有重视文化价值的公司加入。我们刚和文旅部达成合作,设立了‘文化IP扶持基金’,对加入联盟、开发非遗文化、历史题材的项目,给予30%的制作补贴;发行方面,我们的海外发行网络也会向联盟成员开放,去年帮助一家小公司的非遗题材电影,在东南亚取得了500万美元的票房。”
这番话瞬间打动了在场的中小公司负责人——当天下午,就有12家中小影视公司明确表示,放弃加入华谊的“内容联盟”,转而加入浪潮的“IP共创联盟”;甚至博纳影业的副总张播也私下联系高浪,表达了“希望博纳与浪潮在主旋律文化IP上合作”的意愿。华谊的“联盟计划”尚未正式启动,就已濒临流产,王涛看着会场内围绕高浪的人群,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一、产业链深度整合:收购“短板”,完善生态闭环
峰会结束后,高浪马不停蹄地推进产业链整合——他深知,巩固行业地位的核心,是让浪潮的“文化IP生态”没有短板。此前,《丝路行者》的后期特效部分外包给了北京“光影制作公司”,虽然效果不错,但外包模式存在“沟通成本高、修改不及时”的问题。12月20日,高浪亲自带队拜访光影制作的创始人陈明,提出全资收购方案。
“陈总,光影的特效技术在国内顶尖,但受制于资金,无法承接大型项目的全流程制作。”高浪递上收购计划书,“浪潮收购光影后,会保留你的核心团队,投入2亿资金升级设备,让光影成为‘浪潮后期特效中心’,不仅服务浪潮的项目,还能承接海外订单——比如我们和华纳兄弟的合作,未来他们的部分亚洲题材电影,会将后期特效交给我们做,这是光影单独发展无法获得的资源。”
陈明看着计划书里的“海外合作机会”,眼神发亮——他多年来一直想让中国的后期技术走向国际,却苦于没有渠道。当天,双方就签订了收购协议;12月25日,“浪潮后期特效中心”正式成立,陈明担任总监,首批设备订单就包括3台好莱坞同款的“虚拟拍摄服务器”,技术实力跃居国内前列。
与此同时,高浪还完成了对“星途经纪公司”的战略投资——这家公司擅长挖掘素人艺人,旗下有5名潜力新人,其中18岁的林晓已通过《丝路行者》的客串戏份崭露头角。“我们投资星途,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完善‘新人培养-角色适配-IP输出’的闭环。”高浪在投资签约仪式上表示,“星途的新人可以优先参与浪潮的IP项目试镜,浪潮则为星途提供专业的表演培训资源,实现双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