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京城中平稳行驶,杨昭闭目沉思。北仓道之行,让他对大乾王朝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条运输命脉的病灶,远不止路面破损和粮仓霉烂。它像一张巨大的网,牵扯着地方官府、京城权贵、甚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匪徒”。要医治这条路,就得先割除那些盘根错节的毒瘤。
回到侯府,苏墨已备好热水和新茶。杨昭洗去一身风尘,换上常服,便径直去了书房。苏墨跟了进来,他知道侯爷此刻需要安静,更需要一个能倾听和分析的头脑。
“苏墨,今日北仓道之行,你以为如何?”杨昭开口,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想法,而是先问苏墨。
苏墨略作沉吟,缓缓开口:“回侯爷,北仓道年久失修,民生凋敝,这是明面上的。但藏于其下的,是各方势力的盘剥。永安仓的仓官李福,看似只是个小人物,但他能将修缮银两贪墨大半,背后必然有更大的靠山。至于黑风口的匪徒,并非真正的山贼,他们更像是受人豢养的打手,专门制造混乱,以便某些人从中渔利。要修北仓道,首先要动的,是那些盘踞多年的利益链。”
杨昭颔首,苏墨的分析与他用【人才洞察】和【数据沙盘】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苏墨虽无系统辅助,却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你说得对。”杨昭轻声说,“但仅仅斩断利益链还不够。北仓道的问题,在于其根基已腐。修修补补,不过是扬汤止沸。我欲向陛下进言,彻底重塑北仓道。”
苏墨闻言,呼吸微促。彻底重塑?这可不是小事,这几乎相当于再造一条运河,或者开辟一条全新的官道。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是天文数字。
“侯爷所言,可是要……大兴土木?”苏墨试探着问。
杨昭没有直接回答,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空白的宣纸,拿起笔,却不是画图,而是写下几个大字:
“工、商、农、军。”
苏墨不解其意。
杨昭抬头,目光炯炯:“北仓道,不只是运粮的道路。它牵扯着大乾的工匠技术、商业流通、农业收成、甚至边境防务。它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改造它,就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一场全面的革新。”
他开始在纸上勾勒,边画边解释:“首先,是‘工’。现有的修路方法,效率低下,材料耗费巨大,且不耐久。我有一套新的筑路之法,可大幅提升道路的坚固性和承载力。其次是‘商’。道路畅通,商队自然增多,但若无配套的商业体系,便无法发挥最大效益。我欲在北仓道沿途,建立新的驿站、商栈、甚至市集,形成一条繁荣的商业走廊。第三是‘农’。北仓道沿线的土地,多有荒芜或产出不高之处。若能引进高产作物,改良灌溉,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也能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生计。最后是‘军’。边境战事吃紧,粮草辎重运输困难。一条坚固、高效的北仓道,能极大缩短军队的调动和补给时间,甚至能改变边境的战略格局。”
苏墨听得心潮澎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修路了,这简直是一场涉及国计民生的宏伟蓝图!他从未听过有人能将一条道路的问题,上升到如此高度,并提出如此全面而深远的解决方案。
“侯爷,此等宏图,实乃前所未有。但所需耗费巨大,朝廷恐难承受。”苏墨提出最现实的问题。
“所以,我需要陛下授予我足够的权力。”杨昭语气平静,却蕴含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我要的,不仅仅是修路的银两。我要的是,对北仓道沿线所有事宜的最高处置权。从土地征用,到官员任免,再到军务调动,皆由我一言而决。”
苏墨倒吸一口凉气。这权力,简直是权倾一方的土皇帝了。陛下会同意吗?
“陛下会同意的。”杨昭似乎看穿了苏墨的疑虑,“因为我能给他带来,他现在最渴望的东西——解决边境困境的希望,和国库充盈的可能。我会告诉他,这是一笔投入巨大,但回报更巨的买卖。而且,我还会告诉他,如何让这笔买卖,不成为朝廷的负担。”
他顿了顿,抬笔在纸上重重写下两个字:“融资。”
苏墨不解其意。
“这是一种新的筹集资金的方式。”杨昭解释,“简单而言,就是让那些有钱的商贾,乃至寻常百姓,也能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他们投入银钱,朝廷给予凭证,待工程建成,路通财聚,朝廷再按期偿还本息,甚至给予分红。如此一来,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将天下百姓的利益,与北仓道紧密相连,让他们成为这项工程的拥护者。”
苏墨听得目瞪口呆。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思妙想!他想了许久,才消化了杨昭所言的深意。这不仅能筹集资金,更能凝聚人心,让整个社会的力量都为国所用。
“侯爷……此计若是成功,大乾将再无边患之忧,国力昌盛指日可待!”苏墨激动得声音发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