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恋恋不舍地缠绕着新二团团部驻扎的小柳乡。村子中央那座最大的土坯院子里,已是人声鼎沸。宋兴华站在一张临时充当讲台的破旧八仙桌前,目光扫过下面挤得满满当当的军官们。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旱烟味、汗味,还有一种几乎要烧起来的亢奋。他手里那份厚厚的、墨迹未干的整编方案,就是点燃这一切的火种。
“都静一静!”副团长赵勇的大嗓门压下了嗡嗡的议论。屋里瞬间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
宋兴华拿起方案,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钻进每个人的耳朵:“咱们新二团,从今天起,就是实打实的加强团了!三千四百零一人,这么肥的团在咱们八路军中可不多见!”
“哗——”像一块巨石砸进滚开的油锅,底下彻底炸了。原先跟着宋兴华从一连杀出来的几个排长,陈大海、孙同、林桓、冯瑞年,眼珠子瞪得溜圆,嘴巴张得能塞进鸡蛋。陈大海那蒲扇般的大手下意识地摸向自己空荡荡的衣领上方,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枚沉甸甸的、代表“连长”的领章,粗糙的手指头竟微微发起抖来。孙同咧着嘴,无声地傻笑,露出一口白牙,激动得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冯瑞年使劲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得“嘶”了一声才确定不是做梦。林桓则攥紧了拳头,指节捏得发白,胸膛剧烈起伏着。
宋兴华没给他们太多回味的时间,拿起炭笔,在身后挂着的、画满了方块和箭头的大幅白布上开始勾勒新二团的筋骨血脉。六个步兵连的构成、防空反坦克连的拆分重组、山炮连和重迫击炮连的骨干来源……每一个名字念出来,都对应着一张骤然涨红、充满难以置信的狂喜或凝重责任的脸。当念到“步兵一连,连长,陈大海”时,陈大海猛地站起来,一个立正,动作幅度大得差点带倒身后的板凳,吼出来的“到!”字带着破音,激动得变了调。孙同、林桓、冯瑞年紧随其后,那一声声“到!”,喊得屋顶的灰尘都簌簌往下掉。
宋兴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防空连和两个山炮连、重迫击炮连的主官:“陈长顺、宁武、杜平川、彭金拓、张大富!你们几个,担子最重!新兵蛋子最多!整编完成,训练必须给我往死里抠!一个月,我要看到能拉出去打硬仗的兵!”
被点到名的几人神色肃然,重重点头,眼中没有半分退缩,只有沉甸甸的、被信任的火焰在燃烧。
至此,新二团整编结束,下辖6个步兵连(枪械选择:1个日械连、1个国械连、4个苏械连)、3个炮连、2个防空反坦克连、1个警备连、1个后勤保障连、2个科、1个特战侦察排(除后勤保障连外,所有编制均为战时编制,各连排不设单独的运输队伍。因为一直有书友提重火力组的人员太少,不符合事情,这里特别交代一下,包括以后编制调整,全部按战斗编制进行,即最小操作人员数量。主角的后勤系统会超模建设,负责全团的运输保障供给,当然有点儿不合理,但也勉强说得过去吧!)。
基础单元配置如下:
步兵班:13人,配备1支PPD-40冲锋枪、2挺轻机枪(拐把子、捷克式、DP-27)、10支步枪(三八大盖、中正式、莫辛纳甘)。
步兵排:53人。3个步兵班,39人。1个机枪班,6人,配备3挺轻机枪、3支步枪。1个迫击炮小队,5人,1门60mm美制M2迫击炮。排部,3人。
步兵连:215人。3个步兵排,159人。1个重机枪小队,17人,配备4挺重机枪。1个迫击炮小队,17人,配备2门日制150mm九六式短迫击炮。1个警卫班,13人,配置同步兵班。连部,9人。
团部直辖队伍如下:
团部:团长、副团长等7人。
防空反坦克1连:160人。12门德国Flak 38高射炮。
防空反坦克2连:160人。24挺美国M2HB重机枪。
重迫击炮连:122人。12门德国120mmGrW42迫击炮。
山炮1连:122人。12门日本105mm九九式山炮。
山炮2连:144人。24门日本75mm九四式山炮。
后勤保障连:300(内部成立多个小队,战时与各连对接,负责重火力及弹药运输等,)。
警卫连:110人。步兵排*2,106人;连部,4人。
电讯科:82人
总政科:6人
特战侦察排:30人。
新二团主官如下:
团长兼政委宋兴华,副团长赵勇。
步兵1连连长陈大海、步兵2连连长孙同、步兵3连连长林桓、步兵4连连长冯瑞年、守备1连连长李大同、守备2连连长陈峰、防空反坦克1连陈长顺、防空反坦克连2连宁武、重迫击炮连连长张大富、山炮1连连长杜杜平川、山炮2连连长彭金拓、警备连连长刘大奎、后勤保障连连长刘川、电讯科科长张平、总政科科长孙正、特战侦查排排长王二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