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还在玻璃上滑,一道一道往下走。林辰盯着屏幕右下角的在线人数,一千四百零七。他抬起手,把主控台前那张打印出来的权限日志翻了个面,背面是昨天备份时的技术员签名和时间戳。
“刘伟。”他开口,“把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操作记录再核一遍,特别是外部接入那段。”
刘伟应了一声,转身去调系统后台。键盘声很快响起来,节奏稳定。
陈雪站在桌边,手里拿着平板,刚改完图解的第三版。她抬头问:“检测报告要不要加上数据脱敏的具体方式?比如字段加密规则。”
林辰没马上回答。他走到白板前,看着那三句话:权力必须可见,流程必须可查,责任必须可追。笔迹干了,黑得发亮。
“不加。”他说,“普通人看不懂字段怎么切,只会觉得你在绕弯子。要让他们知道,谁动了什么,系统会记下来,上级能查到,错了要担责。”
陈雪点头,手指在屏幕上划了一下,删掉了新增的两行说明。
刘伟这时走过来,递过一份新的汇总表。“所有记录都对上了。D区那个临时IP,注销时间比使用结束晚了八分钟,是因为系统自动延迟清理缓存,不是人为操作。”
“备注写清楚。”林辰接过纸,“下次对外发布材料,这类细节要提前标出来,别等别人问。”
“我已经加了批注。”刘伟说,“技术组也确认,近四十八小时没有新增异常登录尝试。”
林辰把表格放在桌上,拿起笔,在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第一条——“完成首轮日志审计”。
他转向陈雪:“简报第一期什么时候能出?”
“今晚八点前可以定稿。”陈雪说,“内容包括实时服务量、响应速度曲线、第三方检测结论,还有流程图解。按您说的,不提技术术语,只讲结果和监督机制。”
“发布渠道呢?”
“政务平台首页挂公告,同步推送到街道公众号和社区群。融媒体那边也答应配合转发。”
林辰点头。“标题别用‘喜报’‘成果’这种词。就叫《智慧社区运行透明度简报》。”
“好。”陈雪记下,“第一个版本重点突出三点:一是系统无故障运行满五天,二是居民报修平均处理时间从四小时缩短到三十七分钟,三是所有权限操作全程留痕。”
“最后一项放第一位。”林辰说,“大家不怕慢,怕黑箱。只要知道有人管着,就不慌。”
办公室里安静了几秒。窗外的雨小了,只剩下屋檐滴水的声音。
刘伟忽然说:“刚才社区反馈,有几位老人想报名当监督员。他们说,既然系统管事,就得有人盯着。”
林辰看了他一眼。“名单收了吗?”
“正在收。第一批大概六到八人,年龄五十到六十五之间,都是退休职工,有当过会计的,也有做过居委会的。”
“条件合适。”林辰说,“轮值机制明天启动试点。每人每次半天,来指挥室看大屏,翻公示栏,有问题当场提。安排专人接待,不能应付。”
陈雪问:“需要给他们看操作界面吗?”
“只开放查看权限。”林辰答,“能看到服务进度、告警记录、审批流程状态,但不能进后台,也不能导出数据。他们的账号单独建,操作全留痕。”
“那……如果他们要求查某个具体工单呢?”刘伟问。
“允许。”林辰说,“但必须实名申请,说明理由,经我签字同意后由技术人员代为调取。查完要登记,谁查的、查了什么、为什么查,全部记入监督日志。”
刘伟点头,拿出笔记本记下流程要点。
陈雪又问:“对外公布这个机制吗?”
“当然。”林辰说,“简报第二条就写:居民可申请参与轮值监督。附报名方式和审核标准。”
他走回主控台,打开内部通讯系统。一条消息刚进来,是区大数据局发的:市里注意到项目舆情走向,建议加强信息公开节奏。
林辰看完,没回复。他点开政务公开模板库,新建一个栏目,命名为“监督与反馈”,设为二级入口,挂在智慧社区专题页下方。
“把这个栏目做实。”他对陈雪说,“不只是摆样子。每条监督意见都要编号归档,七十二小时内答复。能改的立刻改,不能改的说明原因。”
“如果有人提不合理要求呢?”陈雪问,“比如非要查邻居的报修记录。”
“拒绝。”林辰说,“但回复要讲理。告诉他隐私保护是底线,系统设计就是防这个的。顺便把权限隔离的图再发一遍。”
陈雪低头输入备注。刘伟在一旁整理即将发布的日志摘要。
林辰坐下,打开简报草稿。第一段已经写好:截至今日上午十时,系统连续安全运行一百二十小时,累计处理居民诉求三百一十七条,闭环完成率百分之九十六点二。
他看了一遍,在后面加上一句:所有系统访问行为均受多重监管,管理员亦无例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