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游客把蒸好的槐花糕递给吴叔:“吴叔您尝尝,我第一次做,不知道好不好吃。”吴叔咬了一口,笑着说:“不错不错!比我第一次做的好多了,槐花的香味很浓,甜度也刚好,回家可以做给家人尝尝。”游客听了,高兴地把槐花糕分给同伴:“你们也尝尝,吴叔说我做得好!”
傍晚时分,体验课结束,游客们拿着自己做的剪纸、刺绣和槐花糕,脸上满是成就感。夏冉带着他们去“槐香小院”办理入住,小院里的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主题,有的摆着张奶奶的剪纸,有的挂着孙爷爷的刺绣,还有的放着吴叔做的桂花糕样品。“明天早上咱们去巷尾的老井打水,体验一下梧桐巷的日常,上午还能听王爷爷拉二胡,下午去记忆馆看咱们在上海文化节的照片和奖杯。”夏冉跟游客们介绍第二天的行程,大家纷纷点头,期待着第二天的活动。
晚上,忆槐亭里亮起了红灯笼,王爷爷拿着二胡坐在石凳上,游客们围坐在他身边。王爷爷轻轻拨动琴弦,《槐巷春声》的旋律在巷里回荡,蝉鸣声仿佛成了天然的伴奏。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闭上眼睛,跟着旋律轻轻哼唱,等王爷爷拉完,他忍不住鼓掌:“这二胡声太有味道了,比在音乐厅听的更亲切,像是在讲梧桐巷的故事。”王爷爷笑着说:“这把二胡跟着我四十多年了,拉的都是巷里的事,有槐花的香,有青石板的凉,自然跟别的不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到梧桐巷,体验课场场爆满,记忆馆里的上海文化节照片和奖杯成了必看的景点,吴叔的桂花干和张奶奶的剪纸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上海点心店也传来好消息,梧桐巷的槐花糕和桂花酥上架后销量火爆,不少上海市民专门去点心店排队购买,还问能不能直接去梧桐巷体验制作。
八月底的一天,上海文化局的李科长突然造访梧桐巷,他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下个月的上海桂花文化节,组委会想邀请咱们梧桐巷设立分会场,把剪纸、刺绣、槐花糕制作都搬过去,还想让王爷爷跟上海的评弹演员合作,表演《南北春声》的完整版。”
苏晚和老人们一听,都激动地围了上来。张奶奶立刻说:“桂花文化节!那我得剪些桂花图案的剪纸,还要跟上海的手艺人学学剪桂花的技巧,说不定能剪出不一样的花样。”孙爷爷也点头:“我要绣一幅‘桂巷映洋房’,跟之前的‘槐巷映洋房’配成一对,一个春天,一个秋天,都是咱们梧桐巷的味道。”王爷爷则握着二胡:“跟上海评弹演员合作,我得好好练练,不能给梧桐巷丢脸,争取把《南北春声》拉得更好听。”
李科长笑着说:“组委会还说了,要是咱们同意,他们会派专人来协助咱们筹备,还会在上海的媒体上宣传梧桐巷分会场,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非遗手作。另外,这次桂花文化节,还会有全国的非遗专家来参观,说不定能给咱们梧桐巷的手作申请更高等级的非遗项目。”
“那太好了!”苏晚立刻答应,“我们明天就开始筹备,张奶奶负责剪纸,孙爷爷负责刺绣,王爷爷负责排练,吴叔可以准备桂花糕和桂花茶,我和夏冉负责对接上海的工作人员,保证分会场能顺利开展。”
李科长放心地说:“有你们这么积极,我肯定放心。我明天就把组委会的方案发过来,咱们尽快确定细节,争取让梧桐巷的分会场成为桂花文化节的亮点。”
送走李科长后,忆槐亭里再次热闹起来。张奶奶拿出彩纸,当场剪了一朵桂花:“你们看,这桂花的花瓣要剪得细些,像真的一样,到时候跟上海的手艺人比一比,看看谁剪得更好。”孙爷爷则拿出素色绸缎,开始画“桂巷映洋房”的底稿:“桂花的颜色要用金黄色,跟上海老洋房的砖红色搭配,肯定好看。”王爷爷则拿起二胡,拉了一段《南北春声》的片段,琢磨着怎么跟评弹结合:“评弹的调子比较柔,我拉二胡的时候得轻点,跟它配合好,不能抢了风头。”
吴叔则盘算着:“桂花文化节上,我不仅要带桂花糕,还要带桂花酒,这是我去年秋天酿的,埋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现在刚好可以喝了,让上海的游客尝尝咱们梧桐巷的桂花酒。”
夏冉则拿出日历,在九月中旬的日期上画了个圈:“桂花文化节是九月二十号开始,咱们还有二十天时间准备,得好好规划一下,每天要做什么,别到时候手忙脚乱。”苏晚接过日历,在上面写下任务:“张奶奶每天剪桂花剪纸,准备体验课的材料;孙爷爷每天绣‘桂巷映洋房’,争取在文化节前完成;王爷爷每天练习二胡,跟上海的评弹演员线上沟通;吴叔准备桂花糕、桂花酒和体验课的食材;我和夏冉对接上海的工作人员,确定分会场的布置和行程。”
接下来的二十天,梧桐巷的人们都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张奶奶每天都剪几十张桂花剪纸,还教巷里的孩子们剪,准备在文化节上让孩子们也参与体验课;孙爷爷每天绣到深夜,“桂巷映洋房”的刺绣渐渐成形,金黄色的桂花缀在老槐树的枝桠上,旁边的上海老洋房红墙黛瓦,在真丝绸缎上显得格外生动;王爷爷每天都跟上海的评弹演员视频连线,一起排练《南北春声》,从节奏到旋律,一遍遍调整,直到两人的配合天衣无缝;吴叔则把埋在桂花树下的桂花酒挖出来,打开坛子,一股浓郁的桂花香立刻飘了出来,他尝了一口,满意地说:“味道正好,不烈,带着桂花的甜,上海游客肯定喜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