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并不困难,只需让各郡县选派两人前往咸阳学习,一人专攻数学,另一人专攻科技。
此时的科技教材,实际上是柴髙编写的一部关于个人卫生习惯的普及读物。
为了让内容更生动,他采用了传神的水墨画来替代这个时代尚未出现的电影画面。
在语文教育其实很简单,若连私塾先生都不懂的内容,要求孩子们掌握确实强人所难。
不过这事倒不必急于求成。
后世学者已发现文字简化的弊端,若此刻贸然推进错误改革,恐怕会留下千古骂名。
柴髙明白文字始终在演变,但若变得连本族人都难以辨认就过分了。
即便是繁体字也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学习障碍。
若因擅自改革文字导致中州文化断层,那他就是千古罪人。
现在的文字已逐渐展现出其精髓所在。
后世许多文化失传,其实与文字简化不无关系。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但过度改变容易丢失文化精髓。
中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随意改动文字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大秦教材第一课的核心内容是:我是一名光荣的大秦人。
我热爱祖国,我们血脉相连,拥有共同的名字和祖先,我们都是中州子孙。
虽然大秦先祖已不可考,但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名字来代表。
当时的文明虽经多次改编,但基本脉络仍在。
这个时期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和神灵,因此也很容易创造新的历史。
大秦王朝信奉的主神是司命,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昊天上帝。
关于这位至高神的真实身份,柴髙与始皇帝曾深入探讨过,他们认为其本源或许与上古战神蚩尤有关。
不过这些远古传说已难考证,如今只有少数大秦遗老还保留着模糊的记忆。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更习惯用来称呼这片土地。
在柴髙看来,民族划分本就不该过于严苛。
古时部落战争结束后,败者往往就会放弃原有图腾信仰。
这与当下大秦的统治策略异曲同工。
真正的胜利不仅在于武力征服,更在于文化与教育的潜移默化。
无论是匈奴还是其他部族,只要归顺大秦,终将获得的身份认同。
对于那些固守旧俗者,无需赶尽杀绝,只需将其分散安置各地,假以时日自然会被同化。
历史证明,地域隔阂终将消弭。
就像战国七雄的界限,到汉朝建立后便逐渐模糊。
时间才是最强大的融合剂。
过分强调族群差异或强制聚居反而容易引发 ** ,唯有通过自然迁徙与混居,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
当然,对于 ** 叛乱的顽固分子,必须施以雷霆手段。
柴髙编纂的这部治国方略彻底打破了地域与种族的藩篱,深得始皇帝赏识。
统一思想才是巩固帝国的根本之策,大秦不仅要开疆拓土,更要实现文化认同。
这份治国纲领获得朝野一致推崇,连素来挑剔的冯去疾也交口称赞。
面对始皇帝的威严,谁又敢提出异议?对于阻碍民族融合者,柴髙与皇帝态度明确:要么归化,要么毁灭。
剩下的归顺者将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融合,这正是中州文明最独特的包容性。
如今大秦正经历深刻变革,尤其军事体系的改革最为瞩目。
当白胜将军突然提出致仕时,始皇帝颇感棘手。
长城工程尚未竣工,蒙恬将军暂时无法回调。
但在柴髙的建言下,皇帝最终做出了决断。
一方面,他派遣王賫与杨端和前往边关接替蒙恬的防务,同时决定由蒙恬执掌新改组的军政司。
王翦年逾古稀,虽仍不服老,但大秦新一代将领已崭露头角,无需这位老将再度出征。
正如柴髙所言,除非大秦面临生死存亡之危,否则绝不让老弱妇孺上阵杀敌。
这番话令王翦也为之动容——唯有强盛之国,方能养育如此忠臣良将,铸就铁血雄师。
大秦的底气源于对自身实力的绝对信任。
此次人事调整由外而内展开:王賫作为王翦之子,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而杨端和虽被低估,实则是覆灭赵国的关键人物。
当年王翦与李牧相持不下,正是杨端和在李牧死后迅速平定赵国。
这位不结党营私的将领,恰与蒙氏形成鲜明对比。
始皇帝借此削弱蒙氏影响力,却提升了蒙恬的实际地位。
军政寺改组为军政司并入柴髙麾下时,冯去疾曾强烈反对。
按旧制,禁军直属皇帝,边军与地方驻军归军政司统辖。
但旧体系反应迟缓,柴髙以两千破五万的战绩说服众将——尽管此战存在水分,蒙恬在观摩神兽军团演练后彻底折服。
王翦亲率护卫挑战神兽军团,结果以一千五百比七惨败,更印证了柴髙军事变革的卓绝。
若非顾忌伤及老者,那七名重甲骑士绝不可能被他击 ** 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