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改良马种的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但这事急不得。
至于商人是否愿意合作,其实没人逼迫他——当初他贩运的五千匹好马被项羽直接抢走,幸亏他机灵才保住性命。
柴髙派人联系他时,那人已濒临崩溃,马场濒临倒闭,全部资金都套在马匹上。
得知此事后,柴髙慷慨资助五千两黄金,使他得以专营大秦军马贸易。
柴髙心知这门生意难以长久。
据他记忆,历史即将迎来转折——匈奴将迎来一位雄主,诞生一位杰出的单于。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待他整顿好内政,纵使单于再强悍,最终也得俯首称臣。
眼下他只需按部就班做好准备。
当前要务是推进教育改革。
考虑到孩童智力开发尚处萌芽阶段,贸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不适宜。
柴髙规划分三步走:先开展三至五年的基础识字教育,让孩童掌握基本读写能力;待首批学生结业,在民间形成教育观念后,再实施六到九年制教育,为国家选拔可造之材。
大秦义务教育体系中最棘手的当属算学。
这门学科犹如未开垦的荒地,仅有寥寥数人涉足。
其中造诣最高的当属后来官拜汉相的张苍,此人曾在秦为官,自然被柴髙列入人才名单。
但张苍仅精于数字运算,与经历过现代十二年教育的柴髙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面对远超时代的数学知识,如何编纂教材让柴髙颇费周章。
更大的难题在于师资——即便招揽到张苍,培养合格教师仍需漫长时日。
柴髙琢磨了许久才想到一个办法。
假如张苍是一粒种子,那自己便是园丁,只要教会他,剩下的事就交给他去做了。
关键在于教材必须普及到大秦的每个郡县。
这倒不难办,只需召集各郡的官员前来学习,如此一来,每个郡都能培养出掌握这门学问的人。
张苍眼下无需操心其他,只需专心培训教员。
这些教员回到各自郡城后,再为各县培养人才。
这样层层推进,便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各地输送精通数学的人。
至于大秦的语文教材,由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编纂,自然不成问题。
柴髙曾读过《谏逐客书》,深知李斯才华横溢,绝非庸碌之辈。
能坐上大秦丞相之位,岂会是泛泛之辈?
因此,语文和数学两门教材的编写并不困难。
真正令他头疼的是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的教材该如何编撰。
若论自然现象,这个时代的认知与他所知相差甚远。
比如自己的来历就是个无法解释的漏洞。
倘若告诉人们天上并无雷公,打雷不过是正负电荷相撞产生的电流,恐怕无人会信。
与其如此,倒不如不提。
万一有人问起:“若无神仙,你从何而来?”他又该如何回答?
想到这里,柴髙不禁有些发愁。
技术方面倒还好办,当时的工匠并不愚钝,木工、玉器、金属冶炼等行业都有能工巧匠。
各地也有不少技艺精湛的名师,可以请他们来教授孩子们手工技艺。
但科学这门课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来教授。
其实人才可以培养,照搬数学的模式即可,难的是教材的编写。
柴髙愁眉不展地走回后院,天色已晚,屋内侍女们正忙碌着。
他刚想进去,却被一名女官拦住。
“大人请留步,夫人今日身体不适,您还是去赢公主那儿吧。
”
柴髙心中郁闷。
这大概是夫人每月的那几天,她总是格外谨慎,生怕冲撞了自己,所以每次都派女官在此阻拦。
可最近似乎频繁了些,莫非夫人身体出了什么状况?女人的月事向来准时,这让他隐隐有些担忧。
柴髙吩咐下人:去问问夫人那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提醒夫人多喝热汤,这几天先别急着进补,过些日子再说。
还有,记得用我做的暖炉给她暖着肚子,这事说过多少回了,她总记不住。
说完,柴髙转身往赢英的院落走去。
两位夫人平时各自住在不同的院子,只有他特意叫的时候才会聚在一起。
赢英这边倒是清静,只是这两天似乎也不太舒服,看样子是吃坏了肚子,时常红着脸半途跑开。
这也难怪,那时候即便是皇室的生活条件也好不到哪去。
粮食供应紧张,连皇家都提倡节俭,下人吃剩饭剩菜更是家常便饭。
生产力低下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这个时代的人对个人卫生几乎没什么概念,生活中处处可见不讲究的地方。
就拿喝水来说,府上的人经常直接饮用生水,虽然当时水质不错,但二次污染在所难免。
柴髙早已养成习惯,坚持要喝煮沸的水。
他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永远备着两个水壶,一个喝完立刻有人更换。
这些习惯有时候连赢英都觉得不太适应。
看来古人寿命短不单是因为战乱,卫生条件差才是健康的大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