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匣封印落下的声音刚歇,李文的手还未从锁扣上收回,殿外的风就卷着一丝异样的气息吹了进来。他指尖微顿,没有立刻松开。
那股气息不来自长安城内的任何一处坊市或驿道。
亲卫在门口停下,低头整理衣襟的动作比往常慢了半拍。李文看着他,目光落在对方靴底边缘——那里还沾着一点没擦干净的褐沙,和之前抄录官鞋底的一模一样。
他缓缓收回手,将铜匣推至案角,转身时袖口掠过罗盘表面。裂纹仍在,但指腹压上去的瞬间,盘心传来一阵极轻微的震颤,像是某种契约类灵物被外力触碰后的反应。
青禾精灵昨夜的预警不是错觉。
“赤奴。”他开口,声音不高。
一道身影从殿柱后转出,脚步沉稳,没有惊动任何人。赤奴走到近前,低声道:“人绕去了西驿废馆,半个时辰后才出来。身上没带东西,可门口的灰印是新踩的,像有人等过。”
李文点头,又问:“泥土查清了?”
“是戈壁边缘的风化土,混了点盐碱,只有玉门关外三百里内才有这种质地。”赤奴顿了顿,“中原腹地的人,不该沾上这个。”
李文沉默片刻,抬眼看向偏殿方向。那里原本是诸侯议事后的休憩之所,如今已被清空,只留几张木案和三把粗椅。
“请守诚叔过来。”他说,“关门谈。”
---
偏殿门合上时,李守诚正用袖口擦拭手中的玉牌。那是宗老会临时授予的监察凭证,墨迹还没干透。
“盟约刚定,你就召我来密议?”他坐下,语气平静,眼神却已察觉不对。
李文没答话,而是取出一张薄纸铺在案上。纸上是方才抄录官所誊条款的副本,字迹工整,毫无破绽。
“你看这一行。”他指向其中一句,“‘浮动额度由三方共审’,写得清楚吧?”
李守诚皱眉:“当然。这是你亲口定的规则。”
“可原始稿里,这句后面还有半句——‘改动需触发浑天仪共鸣’。”李文指尖轻划纸面,“现在没了。”
李守诚猛地抬头。
“不止这一处。”李文又翻出另一份记录,“基础份额核定标准,少了‘以最新户籍为准’六个字。若按现本备案,某些虚报人口的诸侯就能多拿三成资源。”
空气一下子沉了下来。
李守诚盯着那两张纸,手指慢慢收紧:“你是说……有人在我们眼皮底下改了条款?”
“不是改。”李文摇头,“是替换。草案封匣前,所有副本都经三方核对。问题出在之后——流转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有人用假本调换了真册。”
赤奴冷哼一声:“直接抓人就是。何必等到现在?”
“抓谁?”李文反问,“抄录官只是棋子。他袖中滑落的纸条我没捡,就是为了留个活口。可真幕后之人,不会露面,只会借别人的手做事。”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枚干枯的叶片。叶脉泛着淡淡金光,轻轻一抖,竟自行浮起,在空中划出一道细小的波纹轨迹。
“这是我让谷灵附在原始稿纸纤维里的印记。只要那份真本被人改动,它就会传回波动频率。”李文将叶子收回掌心,“但现在,它安静得很。说明真正的陷阱,不在内容本身,而在执行链条。”
李守诚听得心头一紧:“你是说,他们要等盟约全面推行后,再动手脚?”
“制度越完善,漏洞就越隐蔽。”李文目光沉静,“现在抓人,只会打草惊蛇。不如让这假本继续传下去,看它最终流向哪里。”
---
三人商议良久,最终定下两策。
其一,实行“双盲核验”:将盟约全文拆为三段,交由不同吏官独立誊抄,彼此不知全貌;完成后由第三方比对,任何一处差异都将触发浑天仪警讯。此法无需增派人员,也不显刻意,却能大幅提高篡改成本。
其二,赤奴调遣二十名羌族精锐,伪装成商队护卫,沿各邦赴京使臣归途设暗哨。不拦截、不搜查,只记路线、辨文书包裹数量与封印样式。
“若有额外文书流出,或是同一使团携带多份副本,立即回报。”李文叮嘱,“但不得轻举妄动。”
赤奴点头:“我明白。你要的是线索,不是人头。”
李守诚仍有些犹豫:“这般行事,若被其他诸侯知晓,怕又要说你挟权自重。”
“所以我才让你出面推动双盲制。”李文看着他,“以宗老会名义提议,说是为防意外疏漏,而非针对谁。这样一来,既是监督,也是保护。”
李守诚默然片刻,终于点头:“好。我会在明日晨会上提出来。”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轻叩。
一名亲卫低声禀报:“云姬那边送来了空间感应记录——昨夜有三次微弱的空间波动,集中在盟会馆西侧走廊,时间正好是抄录官交接副本前后。”
李文眼神一凝:“她确认不是自然裂隙?”
“不是。是人为开启的短瞬通道,极窄,只能容一张纸通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