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微微一笑:“伯父,这边请。”
朱厚熜缓步跟上。
二人来到北墙最大的书架前。
李宝踩着木梯,取下摆放在最上方的木箱,拿出钥匙打开铜锁,珍之又珍地取出其中之物,双手奉上。
“这是……?”
“伯父一观便知。”李宝姿势不变。
朱厚熜接过,掀开盖着的红绸,是一册极薄的册子,封面上书着五个大字——
《永乐大典序》
朱厚熜怔了一怔,呼吸陡然急促,强忍着激动,轻之又轻地翻开……
【朕惟帝王之治,必本于道,道之显者,莫重于经典。
盖六世之经文,圣贤垂训,千古不刊之典也。后世典籍渐繁,百家竞起,虽各有依据,然散漫无统,朕嗣鸿基,夙夜兢业,欲以文教化成天下……
自伏羲氏始画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易结绳之治……
朕嗣承大统,勔思缵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夫书之繁,浩如烟海,学者穷年不能遍览,况帝王日有万机,何暇周知?故命诸翰林学士广采众本,详加校准,分门别类,统为一书。自经史子集,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瀚繁,务求完备,以资治道……】
朱厚熜瞧着永乐大典序言,望着成祖文皇帝的手书,眼睛眨也不眨……
这一刻,这一个又一个文字,就好似活了一般。
这一刻,朱厚熜看到了昔年修撰永乐大典的盛况,永乐皇帝君临天下,一字一言振聋发聩,于奉天殿久久回荡……
这一刻,朱厚熜好似也穿越了历史长河,去到了永乐朝,亲眼见证了祖宗风采……
一字一言,言犹在耳。
许久许久……
朱厚熜轻轻合上,又拿红绸将其包好,小心放于木箱之中,缓缓闭上眼,久久不语。
李宝不言不语,安静的等着他平复心情。
良久,
朱厚熜幽幽吐出一口气,道:“大典保管的很好,辛苦了。”
“伯父言重了。”李宝笑了笑,道,“成祖皇帝修撰永乐大典的用意,便是上书的‘以资治道’四字,而这点,早在永乐朝时期就已做到了。”
“沧海桑田,海枯石烂,时间长河绵延不绝,独种在人心,才可永垂不朽。”
李宝深吸一口气,道:“小宝斗胆,即便今日李家起一场大火,这大典付之一炬,这大典就真的付之一炬了吗?”
“呵呵……确是这个理儿。”朱厚熜哑然失笑,“怎么,舍不得?”
“这自然不是,小宝只是阐述事实而已。”李宝轻笑道,“前人之作,我辈后人自当珍之又珍,然,当重其神也,而非其形也。”
“说的不错,不过,这大典我还是要带走。”朱厚熜说。
李宝颔首道:“本就是伯父家的,伯父带走合情合理,不过这大典正本着实多了些,容小宝准备一二。”
朱厚熜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转眼又瞧见旁边的书架顶层,也摆放着一排小箱子,其规格材质与储存《永乐大典序》用的一般无二,好奇问:
“那些是什么?”
“列祖列宗赏赐李家的丹书铁券。”李宝说。
“丹书铁券啊……”朱厚熜释然,随即失笑道,“李家还用得着这个嘛?”
李宝干笑道:“祖宗所赐,李家怎敢怠慢?”
“嗯…,我既然来了,这大典正本我必须带走,不过你也不用准备了。”朱厚熜淡然道,“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所着,是真是假,自然是永乐皇帝说了才算。”
李宝呆了呆,继而明悟话中深意,深深一揖,道:
“太上皇圣明。”
这次朱厚熜没纠正他的称呼,自顾自地浏览永乐大典正本……
李宝安静作陪……
其实,无论是这正本,还是嘉靖副本,亦或是民间流传的拓印本,其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早在永乐大典修撰完成之时,朝廷就大规模拓印,大规模出售……
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文人商贾都有收藏,再算上私下的相互誊抄,更是不计其数。
正如李宝所说,永乐大典早在永乐朝时,其神就已经传承下来了,至于这其形……是重要,却也没那么重要了。
最终,朱厚熜放弃了带走这满屋子永乐大典正本的打算。
不是怕麻烦,也不是怕带回去保管不安全,而是觉得没必要了。
不过,朱厚熜把成祖文皇帝的手书带走了。
因为成祖手书的《永乐大典序》,才是永乐大典正本的‘神’。
带走了这个,就等于带走了永乐大典正本……
~
小院儿。
“李青,我回来了。”朱厚熜心情不错的喊了一嗓子。
书房,李青从窗口探出头来,问道:“与李宝谈妥当了?”
“我已经带回来了。”
“啊?”
李青直接从窗户跳了出来,气郁道,“你这也太胡来了,一部永乐大典何其繁多,我这小院儿……嗯?这不是你的做事风格啊,你这老小子寻我开心是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