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是朝廷的公器,怎么能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呢?我手下的人重在实业,而不是处理这些朝廷上的政务,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
“万户痴迷火器,朱武和李进资历过浅,刘诚虽然自理足够也很听话,但是他底子不干净容易被人诟病,李昱诩就不用多说,他的一百条建议,估计父皇您一条都不敢采纳,剩下的人都是擅长打仗的人,留在内阁反而限制了他们。”
“所以让父皇您来了选择最好。”
“我看你小子猜到内阁是一个多事之地,不想让自己的人被牵连进去,如果那些人出了事,你要费劲捞人,也可能把火烧到自己的身上,你是想自己图个清净吧。”朱元璋直接点破朱林的心思。
朱林尴尬的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但是我还有一点比较担忧。”
“父皇请讲。”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那些权臣自然也不可能沦为皇权的傀儡,如果内阁里的几个人相互勾结,使内阁固化变成一家之物,又该如何?”
“那就设立任期,五年一任进行轮换,最多不能连任超过两届。”
“不错,就按你说的办…先放出消息去看看有哪些人按耐不住,想要横插一脚。”
“是。”
洪武十三年九月,胡惟庸案落下了帷幕,好在朱林从中劝谏,毛骧和锦衣卫也有所收敛,还没有让这个案件的影响扩大动荡全国。
但是胡惟庸确实结党营私,有不少人和他违法乱纪,几番调查之下诛杀流放了三千人,胡惟庸诛三族,本人更是被剥皮实草弃尸荒野。
虽然被诛杀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和原本历史的胡惟庸案长达十年,死亡三万人,比起来已经是难得的可贵了。
朱标奉朱元璋的命令从各地选拔人才,一个叫方孝孺的人崭露头角进入了吏部成为吏部主事。
同时朝廷放出了组建内阁的消息,将原本的两个丞相扩充到五人,朝堂大小事务,除了军事以及金匣密奏的奏报之外,必须要先经过内阁的审理,内阁给出方案之后,才能上呈到皇上的面前进行审批。
当朝廷这道政令传出的时候,无数的官员异常的兴奋,丞相的人数变多了,那么代表他们进入内阁走向权力中心的可能也变大了。
虽然丞相失去了决断的权力但是不用承担决断的风险了,最重要的是丞相的位置空出来了。
原本的左丞相是李善长,右丞相是徐达,徐大以自己伤病为缘由,将右丞相之位让给了汪广洋,汪广洋被抄家灭族之后,右丞相之位便空了下来。
最后胡惟庸大权在握一人兼任左右丞相,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风头无两的胡惟庸瞬间跌入谷底万劫不复。
虽然权力的巅峰充满着危机,所谓爬的越高摔的越重,但是终究没有人能拒绝权力的诱惑,他们会视死如归的向上攀爬。
韩国公府。
“兄长,没想到胡惟庸如此的胆大妄为,背着您做了这么多的事,如今他死了,也是自取灭亡。”李存义感到一阵后怕,好在自己和胡惟庸做的见不得人的肮脏事情,没有被抖落出去,要不然李家也会被拉下水。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日后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朝廷组建内阁要选五位丞相共同处理政务,朝堂之上,资历和能力能超过兄长的没有一个人,皇上说不定会重新启用您。”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皇上不可能让我再掌权了,不过我可以让李祺试一试。”
“原本以为胡惟庸是一个可造之材,没想到他还是少了几分的沉稳,本来想着让他接任我的位置,日后我们李家的权势依旧是如日中天,没想到他死无葬身之地了,如今,只能重新将希望放到李祺的身上。”
“存义,不能向皇上建议你进入内阁,希望你不要怨我。”
“大哥说的是哪里话?我这人几斤几两自己清楚的很。无勇无谋,能够坐上工部侍郎的位置,那还是承蒙了您的恩泽,如果我能帮助李祺,肯定全力支持他,毕竟家族的荣耀才是最重要的。”
“可惜胡惟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害的我之前的筹谋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只能卖一卖这个老脸,希望皇上还能给我这个面子。”
“大哥放心好了,您毕竟是大明开国的第一功臣,皇上就算不念及你的功劳,也会念及您的苦劳的。”
“但愿吧。”
“那个里面一共有五个位置,除了我们想争,还有谁想争?汉王殿下会不会也来插一脚?”李存义问。
“不会,汉王殿下最知进退,他虽然经济和军事很强,但是几乎不怎么碰政治,所以这次那个他不但不会争取,甚至皇上想给他,他也会主动拒绝。”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一定会放进去。太子的亲信。”
“大哥明示。”
“圣心难测呀,具体是谁我也猜不清楚,皇上越来越不相信我们,我仔细看了一下朝廷的通知,虽然极大多数的折子全部交由内阁处理,但是他们的权力放小了,变成了一个只能建议的虚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