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2
后世影响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3
教材中也有选用,被收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6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12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不舍。
伴随着上课铃响,语文老师温柔地开讲了。字字句句透着一种母亲般的光辉,好像这些知识不是生涩难懂的诗词,而是每个字都带着音符的音乐一般动听。同学们都沉浸其中,认真地听着。这时,教室后面传来一阵轻微的啜泣声。大家回头看去,原来是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小明。语文老师停下讲解,关切地走向他。
小明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哽咽着说:“老师,我想我妈妈了。我以前总是惹她生气,不好好学习,就像孟郊诗里说的那样,我妈肯定也是默默付出了好多。现在我懂了,可是我好久没见到她了。”原来小明的妈妈外出打工很久没回家了。
老师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小明,你现在明白也不晚呀。我们可以给妈妈写信,把你的思念和改变告诉她。”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这堂课变成了一堂特殊的课,大家一起写起信来。信纸在课桌上铺开,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仿佛是每个人心中对亲情的倾诉。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温暖而感人的氛围,这堂课也因为这份真情变得更加难忘。一周后,邮递员将信件送到了小明妈妈所在的工厂。小明妈妈收到信的时候,满是疑惑。当她打开信看到熟悉的笔迹时,眼眶瞬间湿润了。信里不仅有小明对她深深的思念,还有他向妈妈保证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不再淘气的话语。
小明妈妈看完信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欣慰。她决定立刻请假回家看看小明。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家。
那天放学,小明像往常一样往家走。刚走到家门口,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小明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飞扑进妈妈怀里。妈妈紧紧抱住小明,两人相拥而泣。
从那以后,小明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他积极举手发言,课后也认真完成作业。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源于那堂特别的语文课,它让小明懂得了母爱的珍贵,也让这份亲情更加浓烈。
我也真的好想我的妈妈啊!那种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袭来。尤其是当我进入梦乡后,泪水更是会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很多次,我都会在睡梦中哭泣着醒来,满脸泪痕。
而每当这个时候,爸爸总是会轻轻地走到我的炕边,用他那温柔低沉的声音唤醒我。“孩子,怎么啦?是不是做噩梦了?”他关切地问道。然而,面对爸爸的询问,我却只能茫然地摇摇头。因为每次从梦中惊醒过来,那些梦里发生的事情就像烟雾一般迅速消散,我根本无法回忆起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尽管如此,那份对妈妈深深的想念却是如此真实而强烈,让我在梦醒时分依旧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回想起小时候那段有趣的经历,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那时候,我特别渴望能拥有一个崭新的写字本,但妈妈却提出了一个看似有些苛刻的要求——必须将田字格中的空白处全部写上字,她才会给我发放新本子。
当时的我心中充满了不服气,因为老师教导过我们,写完一句话之后应该留出空格,等到下一段开始时再重新空出两格来书写新的段落。于是,我试图向妈妈解释这个规则,可无论我怎样费尽口舌,妈妈就是不为所动,坚持要我把所有的空白处都填满字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