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水平的提升,如同春风化雨,为工具制作与发明创造了一片肥沃的土壤。百姓们在日常劳作中,开始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农具进行改良。
年轻的工匠阿强,一直对传统农具的效率不太满意,他心中犹如藏着一团火,渴望做出改变。通过精确的测量与计算,他对传统的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他精心调整了犁铧的角度,使其入土更深且更省力,仿佛赋予了犁新的生命;又重新设计了犁架的结构,让牛拉起来更加轻松自如。经过改良后的犁,耕地效率大幅提高,原本一天只能耕一亩地,现在能耕两亩多地。阿强的成功,如同点燃了一把火,激发了其他工匠的创新热情,大家纷纷摩拳擦掌,投入到农具改良的热潮中。
还有擅长纺织的巧娘,以往织机的效率较低,织出的布宽度也有限,如同被束缚的翅膀。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织机进行了巧妙改造。她精确计算了织机各个部件的尺寸,如同精准的指挥官;调整了经线和纬线的张力,使得织机的运转更加顺畅,如同灵动的舞者。织出的布不仅更宽,而且质量更好,宛如精美的艺术品。巧娘的新织机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其他织女纷纷慕名前来学习,纺织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整个村子的纺织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这一切,如同埋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为科技学院的诞生孕育着无限可能。李贤看到民众对知识的热情日益高涨,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意识到成立一所专门的学院,系统培养人才、研究创新的时机已然成熟。他与冯如烟以及一众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商议后,决定在汉水平原的中心地带,选址建造科技学院。
学院的筹备工作如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战役,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首先是招募教师,李贤广发告示,那告示如同知识的邀请函,邀请各方有识之士加入。消息如同插上翅膀的鸟儿,迅速传遍各地。各地的学者、工匠们怀揣着对知识传播的满腔热情,纷纷响应,如同百川归海般齐聚汉水平原。有擅长天文历法的老夫子,他知晓星辰的奥秘,仿佛能与宇宙对话;有精通机械制造的能工巧匠,他的双手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能赋予器械生命。
制定教学大纲亦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犹如绘制一幅宏伟的蓝图。李贤与众人反复商讨,结合大乾国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需求,精心确定了多个学科方向。除了数学、语言等基础学科,如同大厦的基石,还设立了天文、地理、机械、医学等专业学科,如同大厦的支柱。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深入学习代数、几何等理论知识,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成为生活的有力工具;语言课程则注重拼音的规范使用以及文学创作的培养,让语言成为沟通与表达的桥梁。
天文专业,学生们将仰望浩瀚星空,学习观测星辰、推算历法,探索宇宙那无尽的奥秘,如同勇敢的探险家;地理专业,要研究山川地貌、物产分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精准的地理依据,如同睿智的领航员;机械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工具、器械的设计与制造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工巧匠;医学专业,则传授中医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救死扶伤的良医,如同守护生命的天使。
在学院的建筑设计上,李贤借鉴了现代学校的布局,精心规划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区域。教学楼要宽敞明亮,如同知识的殿堂,便于学生们学习交流,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实验室配备各种实验器材,犹如探索未知的宝库,供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开启创新的大门;图书馆则收集各类书籍,包括古代经典与新撰写的学术着作,仿佛是知识的海洋,等待学生们去遨游。
李贤满怀希望,期待这所科技学院能成为知识的摇篮,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为这片土地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让大乾国在知识与科技的引领下,如同展翅高飞的雄鹰,走向繁荣昌盛。他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如同布满荆棘的丛林,但看着民众对知识那如饥似渴的渴望与热情,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如同紧密相连的齿轮,一定能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在筹备过程中,困难如同拦路虎般接踵而至。资金短缺是首要的难题,建造学院需要大量的木材、石料等建筑材料,购买教学设备也需要不菲的费用,如同沉重的负担压在众人肩上。李贤一方面积极号召民众捐款捐物,激发大家对知识殿堂的热情与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商业合作,如同精明的商人。他与当地的富商协商,以学院未来的科研成果为回报,换取他们的资金支持,为学院的建设注入了宝贵的血液。
师资培训也是一个关键而重要的环节。虽然招募到了不少有识之士,但他们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不太熟悉,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李贤亲自组织教师培训,向他们传授现代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让教师们学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如同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式教育,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