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大多数人觉得意境很好,可后世的苏学研究者查慎行(金庸的先祖)却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想想也是,吾本俗人,口亦俗口也!
第三首平声韵的海棠诗,是苏轼离开黄州时写的,要脱困时,气顺了,灵光自然也就出来了。
人要调走,将要平步青云。来送行者自然不会少。今人在最为意气风发时,会来支好烟中华,开瓶茅台酒,K个歌什么的。然烟草自明时方传入我国,但古人也不甘落后,宋时聚会,富贵人家时常蓄有歌妓。
来,小李,——给大人们唱个曲儿!
这位小李名叫李琪,一听名字就不俗,放到今天,给小孩取其名也不算落伍。据传,这位李琪小姐很崇拜苏学士,但据现代人臆测,主要还是崇拜苏轼的官人身份。
酒足饭饱后,苏学士被跪拜在地的李琪求诗一首。东坡乘兴在李琪的白色披肩上挥毫写下:
东坡五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接下来冇下文了,东坡转身又与别人喝起酒来!大伙一看,不中了!苏学士一激动,仅此两句劣诗,卡壳了——!
不料,东坡转身又狡黠地写道: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什么意思?是说诗圣杜甫居川八年,遗诗八百余首。蜀地虽是海棠之乡,却一字也不曾提到过海棠。所以,我东坡居黄五年,你李琪虽貌美才高,我也像人家老杜那样,不敢轻开尊口啊!
这一无意抬高身价之举,使歌伎李琪随苏东坡进入到了我中华文化的正史!
于是,满场皆惊,“一座击节,尽醉而散。”
……
荆南人乐京,也是因反对新法而被弹劾的官员,如今任黄州监酒税,闲暇时也作诗自娱,苏轼没事时也会唱和一番乐京的诗作。
“废兴古郡诗无数,寂寞闲窗易粗通。”(《次韵乐着作野步》)在黄州期间,苏轼作了不少诗,还着有《易传》九卷,也可以说是将《易经》弄得“粗通”了。
初来乍到,因郡中无一人是旧识者,与人交往颇多不便,故苏轼经常独自策杖到江边,看江水云涛的景色,以打发那自以为是无聊的时光。
寄寓江南武昌车湖的嘉州犍为人、年过六十的王齐万(字子辩)闻讯过江来黄州看望苏轼。
身在异乡,见到故里乡亲,彼此之间自然十分亲切,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诉衷肠,一谈就是大半天。
由于寒食节临近,王齐万不得不赶回车湖,临别时真诚地邀请苏轼到自家作客,苏轼欣然应允。王齐万此次到黄州看望苏轼,其实是受其兄王齐愈之命。
王齐愈当时的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王齐愈善诗词,《全宋词》中就有他的作品八首。
在王齐万与苏轼的交谈中,王家兄弟为何从四川犍为迁徙到鄂州武昌车湖寓居应是其主题。当苏轼送走王齐万之后,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通过与王齐万的交谈,使他对黄州、武昌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王齐万兄弟以蜀人寓居武昌车湖将近半个世纪,给苏轼谪居黄州的心情注入了新的元素。
就在当天,苏轼于感慨万千中作诗一首赠给王齐万,诗题为《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
“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苏轼此诗内涵丰富,由西蜀嘉州犍为顺江东下的王齐万弟兄寓居武昌车湖刘郎洑四五十年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刘郎洑又正好与楚国大夫伍子胥叛楚适吴所从渡江处的伍洲相对。
古今之事非巧合即有因缘——当年富甲西蜀的王氏书楼的主人,由荣华富贵到背井离乡;一代名臣车胤,蒙冤受害,客死异乡;为报仇雪恨的伍子胥叛楚适吴最终却被吴王所杀。
同是天涯沦落人, 苏轼诗“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同上)二句在这里戛然而止,耐人回味……
王齐愈、王齐万与苏轼交往时的年纪当在六十岁以上,而苏轼当时年不过五十。
春日里,在黄州的苏轼,因没有公事要干,有一次卯时晨起便喝了三杯酒,中午还吃了些肉菜。饭后,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昏昏然就睡着了。
至天色将晚时分,酒劲还没有完全过来,不过苏轼还是强着起身出了门。在一片竹鸡鸣叫、斑鸠咕咕的湿暗的黄昏作诗一首。
苏轼甚至还在想,这种在酒醉状态下作的诗,不知改天是否还能看懂呢?
宋时,凡州、军皆设有天庆观,大多为旧道观所改建。
在江南的春雨中,是牡丹花如期盛开的时节。
听说今年黄州天庆观的牡丹花开的艳丽,爱好牡丹的苏轼,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不管是在杭州,还是密州或湖州,苏轼每逢春日里牡丹盛放的季节,必会到园中去观赏一番。
在黄州的天庆观里,苏轼冒着春雨,饶有兴致地观看了牡丹,还作了三首诗。雨晴后,还游览了四望亭等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