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铣站在城楼高处,看着这芸芸众生,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仿佛看到了自己复兴梁朝、成就帝业的美好未来。
在这隋末的乱世之中,各地势力纷纷崛起,萧铣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为人,在巴陵之地迈出了起兵后的重要一步。他深知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无数的挑战与未知等待着他,但此刻,他充满信心,准备迎接这乱世的挑战,向着心中的目标大步前行。
萧铣在罗县肃整军马,分兵列队,分配将官、校尉开展训练。安置好留守官员后,应巴陵董景珍等人建议,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向着巴陵进发。一路上,旌旗飘扬,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怀着对新政权的热忱与期待,踏向新征程。
巴陵城中,董景珍得知萧铣率军即将到达城外,早早地做好了迎接萧铣的准备。
董景珍先派遣徐德基率领邵中的英雄豪杰数百人出城迎接。徐德基等人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走出城门,他们渴望着见到这位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梁公萧铣大人。
然而,就在这看似喜庆的欢迎贵客到来的氛围中,却又暗生杀机。这凶煞之人正是归降梁军的沈柳生和他的同党。沈柳生作为前军先锋,先于萧铣大军到达巴陵城外。
沈柳生从罗县一路行来,心中早在暗自盘算:“我可是最先尊奉跟随梁公之人,这功劳理应排在首位。如今巴陵城中那些众将领,个个身为隋朝官吏,地位高贵,而且兵多将广。我是贼人出身,若就这样进入城中,在他们之中只能屈居人下,这怎么能行?”
沈柳生看到出城前来迎接的徐德基,就向他身边的同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如果我们趁梁公到达前,能杀死徐德基,拿他的首级献给梁公,挑拨起梁公与巴陵城中董景珍等人的矛盾,然后我们就可以独自挟梁公进兵攻取郡城,到时候我就是首功之人,谁还能超过我?”
毕竟是贼军,无格局大志,不计后果如何,他的无脑同党们闻言,竟在一旁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疯狂。
这伙贼军看徐德基已近在眼前,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他们催马加鞭,猛扑向徐德基。
徐德基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好心出城迎接,却遭遇这样的毒手。“你们怎么能……”话还没说完,冰冷的刀刃就无情地刺进了他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之中。随后沈柳生命人砍下徐德基的首级,将前来迎接的百余人围于城外进行控制。
徐德基虽然在历史上并不以独立的形象出现,但他在隋末民变中扮演的角色,对后世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死不仅反映了当时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揭示了萧铣政权内部的不稳定。
沈柳生拿着滴着鲜血的首级,脸上带着一种扭曲的得意,站在贼军队伍首位,面向梁军大军赶来的方向,等待萧铣的到来,准备给其献上这天大的“惊喜”。
萧铣大军浩浩荡荡出现在沈柳生贼军的视线后,他立即催马赶到萧铣面前,把首级往地上一扔,兴奋地禀报了斩杀徐德基的经过。
萧铣猛然看到滚落在面前头颅,着实被这“惊喜”吓到,连其所乘马匹都被惊得后退两步。
听闻这个消息,萧铣心中大惊,他的脸瞬间变得煞白,眼睛里满是愤怒与失望。他心想:“我本想在这乱世之中,广纳贤才,平定混乱,恢复秩序。如今这刚起兵,就发生这样自相残杀的事情,这让我如何服众?我怎么能带着这样一群残忍无道的人去成就大业?”
萧铣越想越气,他觉得自己在这些人身上的努力仿佛都化为了泡影。他咬了咬牙,一甩衣袖,决然地说道:“如今想要平定混乱、恢复正常秩序,却突然自相残杀,我不能做你们的主公了。”
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调转马匹,准备率队回军。
沈柳生看到萧铣如此愤怒的反应,顿时慌了神。他深知自己犯下了大错,这个错误可能会让他失去一切。他“扑通”一声趴在地上,身体不停地颤抖着,脸上满是恐惧与求饶的神色,连声哀求道:“梁公息怒,梁公息怒啊,我一时鬼迷心窍,求梁公息怒再给我一次机会。”
萧铣看着跪在地上如同烂泥般的沈柳生,心中充满了厌恶,但想到目前的局势还不稳定,他还是强忍住了心中的怒火,斥责道:“你怎能如此残忍,滥杀无辜之人。今日看在众人的面子上,暂且饶你一命。”
随后萧铣命令沈柳生释放被其控制的前来迎接的百余人员,命人暂把军队安置在城外,自己率亲兵卫队跟随迎接队伍进入城中。
此刻,董景珍也已得知城外变故,很是气愤,对好兄弟的突遭不测,既心疼又愤恨。
看到萧铣率众将即将到达县府门前,董景珍赶忙迎了上去。
萧铣先是一番诚恳致歉,简单寒暄后,董景珍将萧铣等人迎入府中,分开招待。
董景珍瞅准机会,一脸严肃地对萧铣说:“梁公啊,徐德基可是建立义军的功臣,他的死对士气影响很大。而沈柳生这贼人无缘无故就擅自杀害了德基,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惩处,以后我们还怎么治理政事呢?况且沈柳生做盗贼已经很久了,他的本性就是凶残悖逆的。虽然如今他跟随起义,但这凶狠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日后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变故。现在如果不除掉他,恐怕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