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整个房间都仿佛被这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沉默片刻之后,公输羽深吸一口气,率先打破了这份沉寂。
他微微躬身,一脸自信地回答道:“回主公,关于神臂弓和床子弩,属下确有把握能够制出。然而,若要实现批量生产,恐怕并非易事。毕竟咱们军中工匠虽多,但真正称得上巧匠者却是凤毛麟角!而像这般精妙复杂的机关器械,非得技艺高超之巧匠方可为之。”
说罢,他不禁轻皱眉头,流露出一丝忧虑之情。
“嗯……”袁绍闻言,先是轻声应了一句,然后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抹睿智之光,胸有成竹地说道:
“我倒是想到一个法子。不妨设立零件处、校验处以及组装处三个部门。零件处可安排少量巧匠师傅带领大批普通工匠,按照批次分别负责制造某一特定的单一零件;待所有零件制成后,则交由校验处逐一仔细检查其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可用;最后,那些通过检验的零件将会被送至组装处以供巧匠师傅们进行最后的组装工作。如此分工协作,想必定能提高效率,解决批量生产之难题。”
听到这里,公输羽双眼一亮,情不自禁地双手一拍,脸上满是钦佩与欣喜之色,高声赞道:“主公真乃神人也!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批量生产之事当再无后顾之忧矣!”
紧接着,所有人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欧冶春身上。
只见他面色凝重,露出一副为难之色,缓缓开口说道:“依着主公您给出的这陌刀图形来进行打造,其实并非难事。然而……”
说到这里,欧冶春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犹豫该不该继续讲下去。此时,袁绍察觉到了欧冶春心中的顾虑,便向他微微点头示意,让他不必有所顾忌,直言即可。
得到主公的许可后,欧冶春深吸一口气,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一般,咬了咬牙,然后突然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诚惶诚恐地说道:
“启禀主公,请恕属下斗胆直言!属下仔细观察过此陌刀,发现其刀身极其修长。如此之长的刀身,在遭遇寻常兵器时,自然能够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可是,正因为刀身过长,就必然导致它质地脆弱、易于折断。若是碰上重型兵器,恐怕很轻易就会被损毁;即便没有与重型兵器交锋,想要长时间使用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啊!属下以为,此刀不仅制作难度颇高,而且极易断裂损坏,实在算不上是上乘之选呐!属下今日冒昧进言,纯属出于对主公和三军战事的考虑。如有冒犯之处,还望主公降罪惩处!”
这番话一出口,在场众人皆是心头一惊,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要知道,欧冶春心里非常清楚,此时此刻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这样一番话,无疑是公然驳斥了主公的颜面。可这陌刀倘若真的按照计划去批量生产,不但白白耗费大量的钱财物资,更重要的是,如果因此而耽误了三军作战,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哪怕明知道自己可能会遭受主公的责罚,欧冶春也觉得必须得把这些心里话给讲出来才行。
袁绍并未如众人所料那般勃然大怒或垂头丧气,反倒是猛地一拍大腿,霍然起身,急匆匆地将欧冶春一把拉起。
可不是嘛!此事怎能怪罪于欧冶春呢?纯粹是他自己考虑不够周全罢了。
需知,尽管此时正值三国时期,冶铁技术已然相对成熟,但那灌钢技术却方才崭露头角、蹒跚起步而已。
以当下的技术水准来打造陌刀,莫说是遭遇重型兵器了,哪怕只是朝着一棵树挥出一刀,恐怕这刀都会瞬间断作两截。
如此想来,欧冶春之前所言,着实已是相当客气了。
袁绍亲切地将欧冶春拉近身前,而后缓缓地开始讲述起后世唐宋时期名震天下的锻钢技术。
他从炉壁的适宜厚度,讲到怎样严密地进行密封;从应当如何精心挑选水源,再谈到如何巧妙地实施淋铁以及氧化铁渣的分离……
二人一个讲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另一个则听得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前者依靠着脑海中的记忆照本宣科,后者则凭借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不断地举一反三。
这般场景,直教周围众人听得如坠云雾的同时个个瞠目结舌,甚至连半点声音都不敢发出。
待到二人讨论完成,欧冶春和公输羽看向袁绍的目光已完全变了,他们眼中袁绍已不仅仅是位明主,而是伯牙子期那样难觅的千古知音。得主如此,夫复何求!
还没等众人从心中那深深的叹服之情中回过神来,袁绍突然表情严肃得说道:
“此等兵械制作之法,实乃我军克敌制胜之关键所在,堪称军中最高机密。如今这小小的考工处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了。
因此,本将军决定在城南二十里之外广袤之地大兴土木,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工坊,并将其更名为军工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