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点头,神色凝重,他们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被天下人关注,容不得有丝毫差错。随后,他们便开始分工合作,每个人领取了十份试卷,回到各自的房间,开始了枯燥而艰难的审阅工作。
审阅试卷的日子,漫长而煎熬。调查小组成员们日夜颠倒,废寝忘食,沉浸在浩如烟海的试卷之中。每一份试卷,他们都要逐字逐句地研读,从文章的立意、文采,到书法的工整、格式的规范,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评判,试图从中分辨出优劣,找出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的蛛丝马迹。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眼睛布满了血丝,身体也逐渐疲惫不堪,像是被抽去了筋骨,但心中的信念却如同一盏明灯,支撑着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雄英也时刻关注着调查的进展。他每日都会在东宫召见张信,询问调查情况。每当张信前来汇报时,朱雄英都会屏退左右,认真倾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与张信一同分析探讨。
“殿下,”一日,张信前来汇报调查情况,神色略显疲惫,脚步也有些虚浮,“目前我们已经审阅了大半试卷,尚未发现明显的徇私舞弊迹象。但奇怪的是,北方考生的试卷,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与南方考生相比,整体水平似乎稍逊一筹,文章立意、行文逻辑上都有差距,可这差距,又让人觉得有些蹊跷。”
朱雄英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良久才缓缓说道:“继续仔细审阅,切不可掉以轻心。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徇私舞弊的证据,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南北考生的水平差异,也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还是考试当天另有隐情,都要查个水落石出。”
张信领命而去,继续投入到紧张的调查工作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有小组成员发现,部分北方考生的试卷,虽然在文章内容上存在一些瑕疵,论点不够鲜明,论据也稍显薄弱,但在书法、格式等方面却十分工整,一笔一划都透着深厚的功底,不像是水平低下之人所为。而一些南方考生的试卷,虽然文章写得文采斐然,辞藻华丽,用典精妙,但在某些细节上却存在一些疏忽,比如标点的使用不够规范,段落的划分也略显随意,似乎是在考试时过于紧张所致。
这些发现让调查小组陷入了困惑。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之前的判断,反复翻阅试卷,仔细比对,思考是否遗漏了什么重要的线索。调查一时陷入了僵局,众人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就在这时,朱雄英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既然试卷本身难以找出确凿的证据,”朱雄英对张信说道,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妨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调查此次科举考试的考场纪律,是否存在监考不力的情况;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在考试期间的行踪,有无异常之处;还有考生之间是否存在异常的交流,是否有串通作弊的可能。换个角度,或许能柳暗花明。”
张信听后,恍然大悟,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殿下英明,臣这就派人去调查!”
于是,调查小组兵分几路,开始从多个方面展开调查。他们身着便服,悄悄走访了考场的监考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询问考试当天的详细情况;又暗中调查了考官刘三吾和白信蹈在考试期间的行踪,从他们的起居作息,到每一次外出的目的、同行之人,都进行了细致的排查,试图找出是否有可疑之处;还对考生们进行了秘密调查,混入考生之中,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在考试前后的活动,是否有异常的言行举止。
经过一番艰苦的调查,终于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有监考人员透露,在考试当天,考场内曾出现过一些小的骚乱,有几个北方考生似乎在交头接耳,神色慌张,被监考人员警告后才停止,但当时并未发现他们有实际的作弊行为,也就没有进一步追究。还有人发现,在考试前一天,刘三吾曾与一位神秘人会面,会面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半个时辰,但气氛似乎有些紧张,两人交谈时声音很低,神色凝重,会面结束后,神秘人匆匆离去,刘三吾则面色阴沉,久久未语。
这些发现让调查小组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他们也明白,这些还只是零散的线索,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测。于是,他们继续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最微小的疑点,也要一查到底。
在调查的过程中,朱雄英也没有闲着。他深知此次科举风波不仅仅是一场考试的争议,更是南北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若不妥善处理,必将引发更大的危机。为了安抚北方考生的情绪,他不顾众人劝阻,亲自前往考生们聚集的地方,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那是一个临时搭建的高台,台下聚集着密密麻麻的考生,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不满与期待。朱雄英站在高台上,身姿挺拔,目光温和而坚定地看着台下的考生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