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肩负监国重任,刹那间,整个皇宫都被这沉甸甸的使命笼罩,弥漫着凝重的氛围。
筹备大朝会的日子里,御书房常常灯火长明。深夜,烛火明明暗暗地跳跃,将朱雄英俯身于桌案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地面。堆积如山的各地卷宗摆满了桌案,内容涵盖民生百态、经济脉络、军事布防等诸多关键领域。朱雄英逐字逐句研读,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之处,一心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里,梳理出南北问题的根源,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为掌握更全面、更真实的情况,他还秘密召见了数位曾在南北多地任职的官员。屏退侍从后,朱雄英与他们促膝而谈,态度谦逊温和,言语间满是求知若渴的急切。这些官员被太孙的诚意打动,纷纷打开话匣子,毫无保留地分享在地方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当下复杂局势的独到见解,为朱雄英筹备大朝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 。
终于,决定大明走向的大朝会如期而至。
清晨,金色的阳光倾洒在奉天殿的琉璃瓦上,反射出熠熠光辉,夺目耀眼。殿内,红漆巨柱顶天立地,雕梁画栋间处处彰显皇家威严,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大臣们身着华丽朝服,依品级次序站立,神色各有不同。有的紧锁眉头,一脸凝重,似乎在反复斟酌即将展开的激烈争论;有的则难掩急切,摩拳擦掌,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在这场朝堂论争中一抒己见。
朱雄英昂首端坐在御座之上,身姿笔挺,气场沉稳。他目光坚定,缓缓扫视着大殿内的众人,那沉稳的气势,让人真切感受到他作为监国者的威严与自信。
礼部尚书率先迈出队列,向前走了几步后,双手高高捧着笏板,声音洪亮清晰:“殿下,臣以为迁都之举刻不容缓。北方历经多年战火洗礼,民生困苦,经济凋敝。且与蒙古残余势力接壤,边防形势严峻,压力巨大。若迁都北方,既能彰显我大明对北方地区的高度重视,强化边境管控,又能带动北方经济复苏发展,增进南北融合,有效缓解当下日益尖锐的南北矛盾。”他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显然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礼部尚书的话刚落,立刻有几位大臣出声附和。一位武将大步上前,抱拳行礼后说道:“尚书大人所言极是!末将常年驻守北方边境,对北方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切身体会。如今都城远在金陵,一旦北方边境突发战事,消息传递耗时久,决策部署也极为不便。迁都北方,朝廷便能迅速应对边患,确保我大明疆土安稳,百姓太平。”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响起。户部尚书眉头紧皱,满脸忧色,忧心忡忡地说道:“殿下,迁都一事兹事体大,万万不可草率决定。金陵作为我大明都城,历经多年精心营建,城防坚固,宫殿巍峨,各项设施完备,根基极为深厚。当下国家初定,百业待兴,百姓历经战乱,亟需休养生息。此时若启动迁都,势必要耗费巨额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无疑会给本就艰难的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导致民生动荡不安。况且,迁都工程浩大繁杂,需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时间。在此期间,国家财政将被大量占用,许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诸如水利修缮、道路铺设等都将被迫搁置,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无疑是巨大阻碍,实在得不偿失。”户部尚书的话语里,满是对国家财政状况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引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深表赞同。
紧接着,一位年迈资深的内阁大学士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出。他虽声音略显苍老,却透着久经岁月沉淀的智慧:“诸位大人,迁都一事,关乎国家根本,不可不慎重思量。南北矛盾由来已久,根源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形成,也绝非迁都这一举措就能彻底解决。当下北方城市大多在战火中沦为废墟,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百废待兴,短期内实在难以承担都城的诸多重要功能。即便强行迁都,也需耗费难以估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大规模重建与改造。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都城的正常运转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朝廷的决策下达与行政执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混乱。依臣之见,当下应先着力于内部治理,大力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学术交流,促进资源的合理均衡分配,逐步缩小南北差距,这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大学士一番入情入理的分析,如同一剂恰到好处的冷静剂,让大殿内剑拔弩张、激烈交锋的争论稍稍缓和了下来。
朱雄英始终静静地倾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发言,眼神专注深邃,若有所思。他时而轻轻点头,对某位大臣鞭辟入里的观点表示认可;时而微微皱眉,陷入深深的思索。待大臣们的争论稍歇,他清了清嗓子,沉稳有力地开口说道:“诸位大人所言,皆有其道理。迁都一事,确实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审慎谋划,全面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瞬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大家都屏气敛息,专注地聆听他的见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