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将军见杨兴发出信号,那敏锐劲儿就像猎豹一下子嗅到猎物气息,当机立断,率领大军如饿虎扑食般迅猛地冲入城中。
城中敌军因为城门失守,顿时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很快就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杨兴带着他的精英小队,如铜墙铁壁般稳稳守在城门两侧,抵御着任何可能出现的攻击。
看着大军像潮水一样接连不断地鱼贯而入,小队里每个人都疲惫得仿佛全身力气都被抽走了。
等大军全部进城,杨兴和士兵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纷纷瘫倒在地,大口大口喘着粗气,有些人连武器都觉得重得像有千斤,根本拿不稳了。
这时,余玠将军刚好路过。看到眼前这场景,他心里不禁感慨:要是大宋的男儿郎,都像杨兴这样英勇无畏、勇往直前,还怕那些蒙古蛮夷来侵略吗?
余玠将军心里清楚,这场战役打得艰苦又关键。激战过后,城里暂时平静下来,但还有好多后续的防务工作急着要处理。
于是,他一刻没耽搁,马上投身到各项事务中,亲自指挥部署,就想确保城市绝对安全。
等城内基本的防务安排妥当后,余玠将军做了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破格提拔杨兴当这座副城的守城大将。
这消息一传开,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军中炸开了锅。不过呢,那些了解杨兴实力和功绩的士兵都觉得,这任命是实至名归。
可副城原来的将领,心里就跟吃了黄连似的,有苦说不出。
杨兴上任以后,一点都不敢懈怠。他每天就像个不停转动的陀螺,亲自去巡查城墙,仔细检查防御工事,还认真训练士兵。
他知道这副城虽说战略意义比不上主城,但也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上任没多久的一天,杨建业手下的“雄鹰大将军”来报告,说有一小股敌军残部在附近聚集,好像打算搞偷袭。
杨兴一听,马上召集将士,一起商量应对的办法。他们决定设下埋伏,以逸待劳。
敌军趁着夜色悄悄摸到城下,只听“呜”的一声号角响起,四周的火把一下子全亮了。
杨兴带头,带着士兵们朝着敌人就冲了过去。一番激烈拼杀后,敌军残部全被消灭,杨兴他们大获全胜。
这一仗打完,杨兴在军中的威望更高了。余玠将军听到捷报,对杨兴那是赞不绝口,心里暗自高兴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杨兴可没因为这就骄傲,反而更加坚定了守护城池、抵御外敌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兴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副城的城防改造上。
他太清楚这座城对整个战局有多重要了,所以丝毫不敢马虎。
杨兴心里明白得很,光靠传统的城墙防御,就跟拿鸡蛋碰石头似的,根本挡不住蒙古铁骑那狂风暴雨般的猛烈攻击。
于是,他就想到了唐门,那个以暗器和机关出名的门派,决定和他们合作,一起搞出个全新的防御设施。
经过无数次琢磨,一会儿想到这个,一会儿又觉得不行否定掉,突然,杨兴就像被人猛地敲醒了一样,想到了后世的铁丝网。
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跟唐门的人说了。唐门弟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就像发现了宝贝,兴奋地说:“居然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
然后他们就兴致勃勃地开始研究,可很快就碰到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就当时的工艺水平,要把铁丝网做得既有韧性,尺寸还统一,这难度简直太大了,更别说需求量还那么大。
但杨兴和唐门的人没被困难吓住,他们就像勇敢的探险家,不停地摸索,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工艺。终于,蜀中第一防御利器——铁丝网诞生了!
杨兴赶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指挥工匠们在城外那一大片地方制造、铺设铁丝网。
这些铁丝网相互交错,密密麻麻的,就像一张又大又结实的蜘蛛网,把城外的区域严严实实地盖住了。
每根铁丝都特别坚韧,上面还布满了锋利的倒刺,人和马要是想硬穿过去,肯定会被刺伤。
这么一来,这道铁丝网防线就像一道没法跨过去的鸿沟,成了蒙古铁骑难以突破的天堑,成功拦住了他们的冲锋。
为了让铁丝网发挥出最大作用,杨兴可是绞尽了脑汁。
他亲自登上城楼,像个经验丰富、睿智的将军一样,俯瞰着下面的地形,根据敌军可能进攻的路线,精心规划铁丝网的布局。
他巧妙地设置了一层又一层障碍,不管敌军从哪个方向冲过来,都会遇到重重阻碍。
这样不仅能有效减慢敌军的进攻速度,还能给城内守军争取到宝贵的反应时间,好让他们更好地组织抵抗。
与此同时,杨兴又琢磨起城门上方的火炮了。
想来想去,他果断决定适当削减火炮的数量。
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这样会削弱城防力量。可杨兴心里明白,这是从长远考虑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