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文化统一:李斯提出“书同文”的举措,以秦国文字为基础,规范创造小篆体,并亲自撰写《仓颉篇》作为学习课本推广。这一举措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使不同地区人们能顺畅沟通,为国家统一奠定文化基础,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让经典文献更准确保存流传。
· 推动经济统一:李斯积极推动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他规范原秦国度量衡标准并推广全国,制作标准器具,制定法律确保执行,使商品交易公平规范,促进国内贸易发展,也便于国家经济管理和控制。在货币方面,废除六国原有货币,统一使用半两钱,消除货币流通障碍,促进商业繁荣,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方便国家财政管理。
· 力挽狂澜留存人才:韩国“疲秦”之计败露后,秦国下达逐客令。李斯写下《谏逐客书》,从历史和现实角度阐述客卿对秦国的重要贡献及逐客危害。秦王嬴政被其说服,取消逐客令,为秦国保留大量人才,展示秦国广纳贤才的胸怀,吸引更多人才,稳定内部局势,增强国家凝聚力,为秦国统一和发展奠定基础。
2.过错与争议的探讨
李斯一生虽功绩卓着,但也存在诸多过错和引发争议的事件,这些行为对他的历史评价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陷害韩非是李斯备受诟病的行为之一。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李斯师出同门。韩非才华出众,其着作传到秦国后,秦王嬴政对他极为赞赏,甚至为了得到韩非而发动对韩国的战争。然而,李斯出于嫉妒和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韩非会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于是,他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称韩非是韩国公子,终究会为韩国着想,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李斯又趁机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自杀。李斯的这一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同门情谊,是出于个人私利的狭隘之举。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不惜牺牲才华横溢的韩非,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扼杀,也反映出他在权力面前的自私和残忍。
参与“沙丘之变”是李斯的另一个重大过错。秦始皇在沙丘宫驾崩后,赵高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劝说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李斯起初坚决反对,但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最终选择了妥协。他与赵高、胡亥合谋,伪造遗诏,赐死扶苏,囚禁蒙恬。这一行为改变了秦朝的命运走向。扶苏为人宽厚仁义,素有贤名,若他即位,或许能够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缓解社会矛盾,秦朝的统治可能会更加长久。而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的怂恿下,继续推行严刑峻法和繁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李斯的这一抉择虽然在短期内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焚书坑儒”事件同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李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向秦始皇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烧毁除秦国史书、医药、占卜、种树等书籍外的其他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等儒家经典。“坑儒”事件则是因为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朝的统治提出批评和质疑,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和方士活埋于咸阳。这一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秦朝的思想统一和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大量文化典籍的焚毁,给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因此失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坑儒”事件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加剧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秦朝的长治久安。
李斯的这些过错和引发争议的事件,反映出他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妥协和迷失。他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维护秦朝统治的目的,但却采取了极端和错误的方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在评价李斯时,应该客观地看待他的功过是非,既要肯定他为秦国统一和秦朝建立所做出的贡献,也要批判他的过错和不当行为。
3.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李斯的思想、政策和行为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政治方面,李斯主张的郡县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石。秦朝之后,尽管朝代更迭频繁,但郡县制始终是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它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例如,汉朝在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但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的膨胀,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巩固了郡县制。此后,郡县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为中国长期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