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他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白起针对赵括的弱点,采用了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他先派出小股部队与赵军交战,佯装败退,引诱赵括率领大军追击。当赵军深入秦军阵地后,白起立即派出两支奇兵,一支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插入赵军阵地,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同时,白起又派轻装部队不断骚扰赵军,使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赵军被围困后,粮草断绝,陷入了绝境。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未能成功。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
然而,白起做出了一个震惊千古的决定——坑杀赵军降卒。关于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秦军自身的粮食也不足,无法养活四十万降卒。而且赵卒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会引发叛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白起此举是为了彻底削弱赵国的有生力量,以绝后患。
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引发了千古争议。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确实达到了削弱赵国的目的。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后,国力大损,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秦国则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战国七雄中的优势地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白起的行为遭到了后人的严厉谴责。四十万鲜活的生命在一夜之间消逝,这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许多人认为,白起过于残忍,缺乏人性。唐代诗人曹松在《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中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诗用来形容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行为再合适不过。
此外,白起的这一行为也对他自己的命运产生了影响。他的战功卓着,功高震主,而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更是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惧和仇恨。后来,在秦国与赵国的后续战争中,白起与相国范雎产生了矛盾,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起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惊叹,但他坑杀赵军降卒的行为也引发了千古争议。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三、白起的军事思想与作战特点
1.歼灭战思想的践行者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是歼灭战思想的坚定践行者。歼灭战思想的内涵在于,不以夺取城池或土地为唯一目标,而是着重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使其丧失继续作战的能力。
白起歼灭战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秦国的战略需求密切相关。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秦国要实现统一六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歼灭战能够最大程度地消耗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秦国的统一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白起自身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使他深刻认识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从具体战役来看,伊阙之战是白起歼灭战思想的典型体现。当时韩魏联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两国军队各怀心思,协同作战能力较差。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术,将秦军主力军绕至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场战役中,白起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攻城略地,而是以歼灭联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极大地削弱了韩魏两国的军事力量,为秦国东进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鄢郢之战中,白起同样贯彻了歼灭战思想。他运用水攻战术,水淹鄢城,楚国军民死伤无数。在攻占郢城后,又烧毁楚国先王陵墓,给楚国的民族精神和军事力量造成了沉重打击。楚国在这场战役后,国力急剧衰落,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长平之战更是白起歼灭战思想的巅峰之作。他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一举措虽然引发了千古争议,但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对秦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白起的歼灭战思想对战国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念,使各国更加重视对敌方有生力量的打击,而不仅仅是争夺土地和城池。另一方面,秦国通过白起的一系列歼灭战,极大地削弱了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其他诸侯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也纷纷调整军事战略,加强军事建设。可以说,白起的歼灭战思想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中起到了引领和变革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强调追击战的重要性
白起在战争中极为强调追击战,这一策略的运用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他的军事目标紧密相关。从原因来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战争胜负往往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领土的得失。在一场战役中击败敌军只是第一步,若不乘胜追击,敌军很可能会重新集结力量,卷土重来,之前的胜利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白起深知这一点,他认为追击战是扩大战果、彻底击败敌人、削弱敌方实力的关键环节。通过追击,可以进一步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缴获敌方的物资装备,破坏敌方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计划,从而为秦国的扩张和统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