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次子齐怀王刘闳,十几岁便早早离世,无缘皇位竞争。
皇三子燕王刘旦,在太子刘据死后,认为自己年纪最长,太子之位理应归属自己。于是,他派使者上书汉武帝,自荐回长安保卫皇宫,希望被立为太子。但他的这种急切表现引起了汉武帝的反感,汉武帝大怒,杀其使者,并削其三县以示惩戒。刘旦为人过于自负且行事操之过急,缺乏沉稳和谋略,这使得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皇四子广陵王刘胥,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没有法度。他只贪图个人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也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和志向,因此自然也不在汉武帝考虑的继承人范围之内。
皇五子刘髆,系李夫人所生,是李广利的外甥。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和丞相刘屈牦谋划立刘髆为太子,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牦被腰斩。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刘髆去世。
而刘弗陵虽然年幼,但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很像汉武帝少年之时,这让汉武帝对他特别宠爱,并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征和三、四年(前90年、前89年)间,汉武帝就有意传位于刘弗陵。为了暗示群臣,他命内廷画工绘制“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给奉车都尉霍光。同时,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出现吕后之事重演的情况,汉武帝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
后元二年二月(前87年3月),汉武帝病重,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二月十三日,武帝诏近臣托孤,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加封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二月十四日,汉武帝病逝,二月十五日,刘弗陵登基为帝,是为汉昭帝。刘弗陵凭借自身的特质以及汉武帝的精心安排,在激烈的储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汉王朝的下一任皇帝。
二、登基与辅政格局
1.武帝遗诏与托孤
汉武帝刘彻一生雄才大略,在其晚年,面对国家的诸多困境和继承人的选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的安排。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已病入膏肓。此时,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必须尽快确定皇位继承人并安排好辅政事宜。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虽年幼,但体格健壮、聪明伶俐,颇似少年时期的汉武帝,这让汉武帝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有能力在未来治理好国家,扭转汉武帝后期国家面临的困境。
然而,汉武帝也考虑到了“主少母壮”可能带来的隐患。历史上,吕后专权的教训历历在目。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汉武帝狠下心来,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这一举措虽然残忍,但从政治角度来看,是为了确保皇权的稳定,避免外戚势力在皇帝年幼时干预朝政,从而保证刘弗陵能够顺利亲政并掌控国家大权。
在确定了继承人之后,汉武帝还精心挑选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霍光为人稳重,忠诚可靠,深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曾命画工绘制“周公辅成王”的图画赐给霍光,暗示他要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辅佐刘弗陵。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多年,熟悉朝廷政务,有能力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
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归降汉朝后,以忠诚和谨慎着称。他在汉武帝身边担任重要职务,对汉武帝忠心耿耿。汉武帝看重他的忠诚和能力,希望他能在辅政过程中起到制衡和监督的作用。
上官桀以勇力着称,曾多次得到汉武帝的提拔和重用。他与霍光关系密切,两人还是亲家。汉武帝认为他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可以协助霍光共同治理国家。
桑弘羊则是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在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汉武帝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希望他能继续发挥专长,稳定国家的经济局势。
汉武帝临终前的这些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希望通过立刘弗陵为太子,为西汉王朝培养一位有能力的君主;通过赐死钩弋夫人,消除外戚专权的隐患;通过任命四位辅政大臣,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确保国家在刘弗陵年幼时能够平稳过渡,为西汉的中兴奠定基础。
2.初登皇位与权力架构
公元前87年,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在汉武帝驾崩后登上皇位,成为西汉王朝的第八位皇帝。由于皇帝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落入了汉武帝指定的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形成了独特的朝廷权力架构。
霍光在四位辅政大臣中处于核心地位。他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全面负责朝廷的军政事务。霍光为人沉稳、谨慎,且富有政治经验。汉武帝对他极为信任,将辅佐幼主的重任托付于他。霍光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诚,致力于稳定朝政,延续汉武帝后期的政策调整,试图缓解社会矛盾,恢复国家经济。他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在朝廷中逐渐树立起了绝对的权威,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