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婉听得入神,不禁感叹道:“苏瑶姐,听你这么一讲,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这其中的学问太深奥了!” 苏瑶微笑着看向崔婉,鼓励道:“只要用心钻研,你一定能领略到中医的魅力,掌握这门造福人类的医术。”
崔婉听得入神,眼睛瞪得圆圆的,满是疑惑,忍不住脱口问道:“那如果我自己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该怎么办呢?总不能随便吃药吧?” 说着,她微微皱起眉头,一脸担忧,仿佛已经置身于分不清病症、不敢轻易用药的纠结场景中。
苏瑶闻言,嘴角微微上扬,绽出一抹温和的笑意,那笑容就像春日暖阳,让人心里暖烘烘的。旋即,她轻轻摇了摇头,一头乌黑的长发随之轻轻摆动。她语重心长地说道:“这可使不得,当然不能随便吃药。中医这门学问,向来最讲究‘对症下药’,就好比锁与钥匙的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药不对症,那可就糟糕了。” 她边说边伸出双手,一只手比作锁,另一只手比作钥匙,轻轻做了个开锁的动作,试图让讲解更加形象易懂。
“你想想,” 苏瑶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崔婉,认真地说,“若分不清病因,盲目地把药往嘴里送,就如同在黑暗中乱撞,四周都是未知的危险,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让病情愈发严重。就拿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有些人一咳嗽,不管不顾,随便买止咳药吃,结果咳嗽非但没好,还可能因为掩盖了真正的病因,延误了治疗时机 。”
她的声音柔和却坚定,带着一丝劝诫与关怀,仿佛一位贴心的长辈在叮嘱晚辈:“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也就是说,治疗疾病不仅要看症状,更要深入探究病因。同样是咳嗽,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的病因截然不同,所用的药物也完全不同。风寒咳嗽,是人体遭受寒邪侵袭,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导致的,患者往往会感觉怕冷明显,流清鼻涕,痰液清稀色白。这时候治疗需要用辛温解表、宣肺止咳的药物,像麻黄、桂枝之类,帮助驱散体表的寒邪,让肺气重新通畅起来。”
苏瑶稍稍停顿,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而风热咳嗽呢,是热邪犯肺,肺失清肃引起的。患者通常会发热比较明显,流黄鼻涕,痰液黏稠色黄。治疗就得用辛凉解表、清热止咳的药物,比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这些药物能清热泻火,疏散风热,让肺部的热邪消散,恢复肺的清肃功能。要是风寒咳嗽用了寒凉的药物,或者风热咳嗽用了温热的药物,不仅无法缓解病情,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问题,比如风寒咳嗽误用寒凉药,可能会使寒邪凝滞在体内,病情迁延不愈;风热咳嗽误用温热药,就如同火上浇油,热邪更盛,可能引发高热、咽痛加剧等情况 。”
崔婉听完,恍然大悟,不住地点头,说道:“苏瑶姐,听你这么一讲,我可算明白了,以后真不能随便吃药,得先搞清楚病因才行 。” 苏瑶微笑着点头,鼓励道:“对呀,多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对自己的健康很有帮助 。”
她微微俯身,修长的手指轻柔地抚过案几上那本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医书,每一下抚摸都仿佛带着对中医智慧的敬畏。她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深邃,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来的中医大家们对话。“就拿咳嗽来说,看似简单的症状,背后却藏着大不同。” 她缓缓开口,声音轻柔却有力,“风寒咳嗽需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的药物来驱散寒邪。麻黄就像一位勇猛无畏的先锋,能开腠理、散风寒,帮助人体打开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桂枝则如同一股温和的暖流,既能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温通经络,让被寒邪凝滞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 说着,她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脑海中勾勒着药物发挥作用的奇妙场景。
“而风热咳嗽呢,” 她话锋一转,“则需要用金银花、连翘等辛凉解表的药物来清除热毒。金银花如同山间清泉,清凉而灵动,能迅速扑灭体内的热邪之火,还能疏散风热之邪;连翘恰似一把锐利的宝剑,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擅长消肿散结,对于因热邪导致的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讲解更加形象。
“但要是将这两类药物用反了,” 她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眉头微微皱起,“风寒咳嗽用了寒凉的药物,寒邪会更加深入。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本就需要温暖来驱散寒意,却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身体会愈发寒冷,寒邪会趁机在体内扎根,让病情变得更加棘手。风热咳嗽用了温热的药物,热毒会更加炽盛。这就如同给熊熊燃烧的火焰添柴加薪,火势会愈发凶猛,热邪在体内肆意妄为,导致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加剧,病情自然雪上加霜。”
苏瑶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眼神中流露出对中医智慧的赞叹:“中医的智慧,不仅在于药物的选择,更在于对病因的准确把握。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望诊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象,从这些外在表现窥探身体内部的奥秘。比如,面色潮红多提示体内有热,舌苔白腻可能意味着体内有痰湿。闻诊也不容小觑,听患者的声音、咳嗽声,闻其口气、体味,都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咳嗽声重浊,多为痰湿阻肺;口气酸腐,可能是食积内停。问诊则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饮食起居、二便情况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对于准确辨证至关重要。切诊,也就是切脉,更是中医的独特之处。通过感受脉象的变化,能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只有将这四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强调‘对症下药’,而不是‘见症用药’。只有找准了病因这个‘症’,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