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不仅是佛教信徒修行和朝拜的场所,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佛教文化讲座、禅修活动等,吸引了众多佛教爱好者和文化学者前来参与。同时,开元寺还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扶贫济困、助学助残等,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冀州城西的一座小山上,始建于明代,是冀州地区着名的道教宫观。道观依山而建,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景色秀丽。
玉皇观的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三清殿、财神殿、灵官殿等。玉皇殿是道观的主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像,玉皇大帝端坐于宝座之上,神态威严,尽显天界至尊的风范。三清殿内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尊神,神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财神殿内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许多经商之人会前来祈福,希望能够财运亨通。灵官殿内供奉着王灵官像,他手持金鞭,怒目圆睁,守护着道观的平安。
每逢道教的重要节日,如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日、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日等,玉皇观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和庙会活动。法会上,道士们身着道袍,诵经祈福,为信众消灾解厄;庙会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特色小吃摆满街道,还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戏曲、杂耍等,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参加,热闹非凡。
历史遗址
西堤北遗址
西堤北遗址位于冀州区西堤北村东北约20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址面积较大,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
1985年,当地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该遗址。经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一般在1 - 2米左右,最厚处可达3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陶器有鬲、甗、罐、盆、豆等,多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有斧、锛、凿、铲等,制作较为精细;骨器有锥、针、镞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冀中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遗址的文化内涵来看,包含了龙山文化、先商文化和商周文化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反映了该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冀中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寻冀中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线索。
后冢村汉墓群
后冢村汉墓群位于冀州区后冢村西北,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墓葬群。墓群分布范围较广,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后冢村汉墓群可能是汉代某一贵族家族的墓地。墓群内现存多个封土堆,最高的封土堆达10余米,底部直径约50米。这些封土堆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存较为完好。
20世纪70年代,考古部门对墓群中的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墓葬多为砖石结构,墓室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墓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玉器、铁器等。陶器有鼎、壶、罐、仓、灶等,造型逼真,制作精美;青铜器有鼎、壶、镜等,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玉器有璧、环、佩等,质地温润,雕刻细腻;铁器有剑、刀、锄等,反映了汉代的冶铁技术水平。这些随葬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汉代的丧葬习俗、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后冢村汉墓群是冀州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风情
冀州皮影戏
冀州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起源于明代,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冀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人物造型精美,雕刻细致,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加强,冀州皮影戏逐渐走出困境,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冀州剪纸
冀州剪纸是冀州区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题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冀州剪纸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山水、花鸟等。常见的图案有“连年有余”“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等,寓意美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剪纸的技法多样,有阳刻、阴刻、阴阳结合等。阳刻线条流畅,画面明快;阴刻线条粗犷,表现力强;阴阳结合则使作品层次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
冀州剪纸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常用于节庆活动和民俗仪式中。春节时,人们会将剪纸贴在门窗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结婚时,剪纸也是装饰新房的重要元素。如今,冀州剪纸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之一,许多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并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传播冀州的传统文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