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东吴安东中郎将孙桓在夷道另外攻打蜀汉的前锋部队,被蜀汉军队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将领们说:“孙安东是皇室宗亲,现在被围,情况危急,为什么不救他!”陆逊说:“孙安东很得士兵们的人心,城池坚固,粮食充足,没什么可担心的。等我的计策实施,就算不去救他,他自己也能解围。”等到陆逊的策略全面实施,蜀汉军队果然溃败逃跑。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之前我真埋怨你不救我,到了今天,才知道你指挥调度自有办法啊!”一开始,陆逊担任大都督,手下的将领有的是当年跟随孙策打天下的老将,有的是皇室贵戚,一个个都自高自大,不听从指挥。陆逊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闻名,连曹操都忌惮他,现在就在咱们边境,这可是个强大的对手。各位都蒙受国家的恩典,应该和睦相处,一起消灭这个敌人,报答国家的信任。你们却不服从命令,这是为什么?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接受了主上的命令。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我多少还有点能力,能忍辱负重。大家各负其责,怎么能推辞!军令如山,不可违抗!”等到打败刘备,很多计策都是陆逊想出来的,将领们这才心服口服。吴王孙权听说后问陆逊:“你当初为什么不告诉我哪些将领不服从指挥呢?”陆逊回答说:“我深受您的厚恩,这些将领有的是您的心腹,有的是能为国家效力的得力之人,有的是功臣,都是国家要一起成就大事的人。我私下里仰慕蔺相如、寇恂互相谦让成就国事的大义,所以没说。”孙权大笑,称赞陆逊,加封他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评论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是三国初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方的政治博弈与军事交锋持续升级,既塑造了当时的天下格局,也埋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伏笔。从魏文帝的人才改革到吴蜀猇亭之战的惊天逆转,从西域重通到曹魏宗室政策的僵化,每一件事都折射出三国时代的复杂面相。
政治改革:曹魏的人才与宗室政策悖论
魏文帝曹丕在这一年推出的人才选拔政策,打破了汉代以来“限年取士”的陈规,明确提出“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均可试用。这一改革直指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年龄门槛导致人才积压,也隐含着对曹操“唯才是举”理念的继承。曹丕以吕尚(姜子牙八十遇文王)、周晋(少年成名)为例,强调人才选拔应打破年龄偏见,这在门阀制度逐渐抬头的时代,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有司纠故不以实者”的监督机制,可见曹丕已意识到察举制中“举不实”的痼疾,试图以制度约束保障人才质量。
然而,与开放的人才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魏严苛的宗室政策。这一年,曹丕虽将皇子曹睿、皇弟曹彰等进爵为王,但诸侯王实则“寄地空名而无其实”:每个王国仅配百余名老兵守卫,诸王被隔绝在千里之外,禁止朝聘,还要受“防辅监国之官”的严密监视。即便贵为王侯,却形同匹夫,甚至“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唯有北海王曹兖因谨慎好学获赞,却因被臣下上表称颂而“大惊惧”,足见当时宗室处境之压抑。
这种“外宽内紧”的政策背后,是曹丕对宗室夺权的深度恐惧。东汉末年宗室衰微、权臣崛起的教训,以及曹植等兄弟曾对其继承权构成的威胁,让他选择以高压手段削弱宗室。但这一政策虽短期避免了内乱,却导致曹魏后期“宗室无人可用”的困境,为司马懿家族篡权埋下隐患,堪称“成也集权,败也集权”。
军事转折:猇亭之战的战略智慧与历史启示
黄初三年最震撼的历史事件,当属吴蜀猇亭之战(夷陵之战)。此战堪称三国时期“以少胜多、以柔克刚”的经典战例,陆逊的军事智慧与刘备的决策失误形成鲜明对比。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倾全国之力东征孙权,其决策本身就充满情绪化色彩。治中从事黄权已敏锐指出“水军沿流,进易退难”,建议由自己担任先锋,刘备坐镇后方,但被急于求成的刘备拒绝。刘备不仅弃水路优势,选择“缘山截岭”进军,还在夷道猇亭连营数十屯,犯了军事部署的大忌。更致命的是,他试图以“平地立营”引诱吴军出战,却被陆逊识破,暴露了伏兵计划。
陆逊的战略定力则成为吴军取胜的关键。面对蜀军的锐气和诸将的质疑,他坚持“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深刻洞察到刘备“缘山行军,势不得展”的弱点,选择“徐制其敝”。当蜀军久攻不下、兵疲意沮时,陆逊果断采用火攻战术,“一尔势成,通率诸军”,最终大破蜀军四十余营,斩杀张南、冯习等将,迫使杜路、刘宁投降。此战不仅让蜀汉国力大损,更彻底终结了刘备夺回荆州的梦想,奠定了吴蜀长期对峙的格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