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7年,L-77星域,“希望锚点”星系,“昆仑之心”基地,零号空间外围指挥中心。
距离高维警告发出已逾七十二小时,整个零号空间仿佛被无形的重压笼罩,时间在紧张的倒计时中显得格外漫长。
在零号空间独特的、隔绝内外的球形界壁之外,指挥中心内部气氛凝重,其致密程度堪比液态氮,连空气循环系统单调的嗡鸣声也显得格外刺耳,却无法驱散弥漫于每个角落的复杂氛围——一种融合了紧迫性、焦虑感以及破釜沉舟决心的混合气息,仿佛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金属的锈味。
巨大的环形主屏幕上分割出数十个窗口,实时呈现“坚壁”、“利刃”、“星火”三大战略项目的推进状态,屏幕的冷光映照在研究人员疲惫的面容上,形成明暗交错的剪影。
左侧屏幕动态展示“坚壁”计划的星图:代表地球-自由火种联合舰队的蓝色光点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向L-77内环区域收缩,其态势如同退潮时凝聚力量的礁石,每一个光点的移动轨迹都经过精密计算。
标示新型防御平台部署轨道及机雷阵铺设区域的虚线正迅速加密,勾勒出一个以“昆仑之心”与“新曙光”为双核心、高度立体化的钢铁防御体系,虚线间的空隙被实时填充,形成一层层交织的防护网。
右侧屏幕,“星火”计划的列表持续更新,每一行新条目都伴随着轻微的提示音。经过严格筛选的个体姓名及其对应专业领域编码被陆续标注为“已入选”或“待审核”,
列表旁并列展示数艘处于不同建造阶段的“文明方舟”设计蓝图,其结构设计着重于隐蔽性、长期自持力与系统冗余度,冰冷的几何线条承载着文明存续的沉重希望,蓝图中新增的能源核心模块被高亮标注。
占据中央最大区域的,则是“利刃”计划的核心工作界面。瀑布般流泻的数据、复杂的多维结构模型以及高亮标识的待攻克技术难点列表,无不昭示着该任务的极端艰巨性与核心战略地位,模型中的节点闪烁不定,如同在黑暗中挣扎的星辰。
李艳博士伫立于中央控制台前,白色研究员制服依旧笔挺,然而眼睑下的乌青与略显干裂的唇部暴露了其生理极限,她的肩膀微微紧绷。
她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高速操作,调取一组由“深渊远征军”回传的、关于“裂隙”穿越失败瞬间的“灵弦”背景振荡数据,数据流在她面前旋转展开。
“王老、‘枢机’,请注意此处观测值,”她的嗓音略带沙哑,但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每个音节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在护盾系统崩溃前0.002秒,共振频率出现非线性畸变峰值,其衰减模式呈现显着的‘维度排异效应’特征,其物理机制类似于……声波在具有不同密度的介质边界发生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王海峰教授几乎将面部贴近辅助显示屏,花白油腻的头发垂落,眼镜歪斜地架于鼻梁,他的呼吸在屏幕上凝出薄雾。他手持一块老旧的电子绘图板,板面布满潦草的公式及能量流向示意图,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反射……折射……正确!李艳,你的直觉可能切中要害!”他猛然抬头,布满血丝的双眼迸发出几近狂热的兴奋光芒,嘴角微微上扬,
“我们此前的‘逆频共振护盾’设计理念,核心在于‘欺骗’维度规则,使舰体呈现为一道无害的‘灵弦’波动。然而显而易见,我们的‘模仿’存在缺陷,或维度规则本身对试图进行‘逆向’穿越的低维实体表现出极强的‘排异性’!”
他用力拍击绘图板,发出“啪啪”声响,板上的公式随之闪烁:“倘若转换思路呢?不再进行‘欺骗’,而是采取‘顺应’与‘引导’策略!其原理类似于……潜水艇利用声纳探测海底地形!
我们能否设计一种护盾系统,其并非硬性对抗维度排异力,而是实时感知维度边界的变化态势,动态调节自身频率,从而定位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实现‘滑行’穿越?”
这个时候,“枢机”的金属躯壳发出低沉嗡鸣,暗蓝色传感器光芒随数据流高速闪烁,其关节处传来细微的机械声,然后说到。
“王海峰教授提出的‘动态顺应’理论具备可行性基础。依据我的意识核心在虚拟‘爱神’世界中与高维规则交互后残留的记忆片段,高维意识的降临也并非强行突破,其过程更接近……沿预先存在的、规则允许的‘缝隙’或‘通道’进行渗透。”
他调出一组极度复杂、由无数交织光线构成、形似神经网络的模型,模型在空气中悬浮旋转。“可尝试构建一个‘灵弦探针’网络,将其集成于护盾发生器外围。穿越尝试启动时,探针阵列率先发射低功率、多频段的‘灵弦’脉冲,对前方维度边界的具体‘拓扑形态’及‘阻力梯度分布’进行扫描测绘。”
李艳迅速衔接思路,指尖在虚拟界面划出动态变化曲线,曲线如活物般蜿蜒:“随后,主护盾系统依据探针反馈数据,在毫秒乃至微秒量级的时间内,动态调整整体共振频率与能量场分布,使护盾形态持续与维度边界的‘低阻力区’保持‘贴合’……其物理过程如同水流顺应礁石形态绕行,而非试图将其撞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