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焦苗村的汤振祥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他穿着厚实的深蓝色棉袄,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面粉香气——自从跟着同乡学蒸馒头,这股子面粉味就像是他的新“标志”。一进门,他就扯开嗓门喊道:“成义!等久了吧?今儿个师傅特意准了假,我可就盼着和你唠唠!”说着,重重地在邢成义肩头拍了一下。
紧接着,大罗庄的石士义也到了。他身着洗得发白的工装,工装口袋里还露出半截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在食品厂工作时用来记录工作要点的。石士义性格稍显腼腆,笑着挠挠头:“路上耽搁了会儿,厂里临时有点活。”
三人围坐在酒馆角落的八仙桌旁,桌上很快摆满了几道家常小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们一边喝着温热的米酒,一边天南海北地聊起来。邢成义说起自己离开学校后四处闯荡的经历,汤振祥则分享着蒸馒头时遇到的趣事,比如有次把碱面放多了,蒸出的馒头又苦又黄;石士义也讲述着食品厂里流水线的工作日常,虽然忙碌,但也让他学到不少东西。
正聊得热火朝天时,一阵爽朗的笑声从门口传来。只见一个短发女孩推门而入,她穿着枣红色的毛衣,黑色的百褶裙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正是他们初中时的班长曹雪莲。她短短的女士碎发在寒风中微微凌乱,却更显利落洒脱。
“好啊你们,聚会也不叫上我!”曹雪莲挑了挑眉,径直走过来在空位坐下。上学时,她就是班里的“主心骨”,性格开朗豪爽,虽然脾气火爆,没少因为班级事务发脾气,但大家都知道,她对同学是真心实意的好。她上面有个哥哥,在家里也是被宠着长大的,养成了这直来直去的性子。
邢成义赶忙招呼老板加碗筷,笑着说:“班长这话说的,我们也是临时起意,这不巧了嘛!”汤振祥则打趣道:“班长来了,这局档次瞬间就不一样了!”石士义也跟着露出憨厚的笑容。
曹雪莲端起米酒抿了一口,兴致勃勃地加入聊天。她分享着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说起那些新奇的课程、有趣的同学,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而邢成义三人则听得入神,偶尔发出羡慕的感叹。
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酒馆里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曹雪莲突然放下酒杯,眼神坚定地说:“咱们好久没和其他同学聚聚了,过几天我去县城组织个初中同学聚会!现在大家都各奔东西,是时候好好聚聚,回忆回忆咱们的初中时光了!”她说话时那股子雷厉风行的劲儿,和上学时一模一样。
三人纷纷点头赞同,想象着和其他老同学重逢的场景,心里满是期待。最后,曹雪莲匆匆付了账,说高中还有晚自习,便踩着轻快的步伐离开了。临走前,还不忘回头叮嘱:“都把时间空出来,谁也不许缺席!”
看着曹雪莲远去的背影,邢成义、汤振祥和石士义相视一笑。这次偶然的重逢,不仅让他们重温了旧日情谊,更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同学聚会,那又会是一场充满回忆与欢笑的盛宴。
夜色如墨,将小镇温柔笼罩。酒馆里的客人渐渐散去,邢成义三人也结束了这场意犹未尽的聚会。寒风裹着零星的雪粒子拍打在脸上,却丝毫未减他们内心的暖意。汤振祥哈着白气搓着手:“雪莲这性子,还是跟以前一样风风火火,这同学聚会肯定热闹!”石士义默默将围巾又紧了紧,眼神里满是期待:“也不知道大家现在都变成什么样了。”
此后的日子,曹雪莲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聚会。她利用课间和周末时间,翻出珍藏的同学录,挨个打电话、托人捎口信。那时手机还未普及,联系同学全靠公用电话和口口相传。遇到联系不上的同学,她就骑着那辆粉色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打听消息。有次为了找搬到邻镇的王芳,她顶着刺骨的寒风骑了十几里路,冻得手脚发麻也没喊一声苦。
邢成义也没闲着,他主动揽下了聚会场地预订的活儿。跑遍县城的大小饭店,对比价格、环境和菜品,最终在老城区找到了一家性价比高的餐馆。餐馆二楼的大厅宽敞明亮,墙上还挂着复古的水墨画,正适合同学们叙旧。汤振祥则利用蒸馒头的手艺,打算亲手做些特色点心带去,“让大家尝尝我的手艺,保准比外面卖的好吃!”他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说。石士义不善言辞,却默默收集起初中时的老照片,用牛皮纸仔细包好,准备在聚会上和大家分享。
聚会当天,县城的天空飘起了轻盈的雪花,像是给这场重逢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氛围。同学们陆陆续续到来,原本寂静的大厅瞬间热闹起来。多年未见,有人长高了不少,有人褪去了青涩变得成熟,可一见面,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王芳剪去了长发,变得温婉知性;当年的调皮鬼张明,如今说话都带着沉稳劲儿;就连平日里最内向的李娜,也变得开朗健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