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固"事件尘埃落定,行业迎来短暂平静。林枫却接到一个神秘电话,对方自称是"建筑业合规发展协会"副会长,邀请他加入协会,并暗示能提供"政策导向"和"资源协调",语气中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
林枫调查发现,这个协会背景深厚,成员多是大型国企和与权力部门关系密切的企业。他们正试图推动一项"行业自律公约",内容涉及制定高于国标的"团体标准"、建立统一的"供应商白名单"。
"听起来是好事?"张浩有些不解。
"好事?"林枫冷笑,"你看他们拟定的标准,细节上明显偏向几家特定企业的技术路线。白名单的审核权,也完全掌握在协会手里。这哪是自律,这是要构建新的垄断壁垒,用合规的名义排除异己。"
协会开始对"新生科技"施压。先是几家与协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设计院,在项目中标后"建议"总包方使用协会白名单内的产品。接着,部分地方政府在项目审批中,也开始"优先考虑"符合协会团体标准的技术方案。
"新生科技"虽未明确被排除,但已感受到无形的挤压。更让林枫心惊的是,一些原本并肩作战的民营企业伙伴,在压力和诱惑下,开始动摇,考虑加入协会以换取"入场券"。
林枫试图联合其他有实力的民企共同抵制,却发现响应者寥寥。大家要么畏惧协会的背景,要么认为"胳膊拧不过大腿"。
协会使用的是"阳谋"。他们高举"提升行业质量"、"规范市场秩序"的大旗,每一步都走在规则的框架内。公开反对,容易被扣上"反对行业进步"、"不顾大局"的帽子。
林枫面临两难:加入,意味着放弃部分技术路线和供应链自主权,沦为垄断体系的一员;不加入,则可能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出主流市场。
"他们这是要把我们逼到墙角。"张浩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感,"这次,好像找不到发力点。"
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林枫找到了一个破局点——广大的、被协会标准无形中提高了门槛的中小企业和下沉市场。
协会的标准追求"高精尖",成本高昂,主要服务于大型项目和高端市场。而中国庞大的建筑市场,存在着大量对成本敏感、更需要"适用技术"的中小项目和县域经济。
林枫果断调整战略,不再在协会主导的战场上硬碰硬。他集中研发力量,基于"新生科技"的核心技术,开发出一系列性能可靠、成本优化、更贴合中小项目和下沉市场需求的产品线,并取名为"基石"系列。
"基石"系列一经推出,凭借其优异的性价比和"新生科技"的品牌背书,迅速在协会力量薄弱的下沉市场打开局面。成千上万的中小建筑企业、农村自建房、县域基础设施项目,成为了"新生科技"新的基本盘。
林枫同时联合这些中小企业,成立了"中国适用建材技术推广联盟",专注于推广适合中国国情、不同梯次市场需求的建材技术和标准体系,与协会的"高大上"路线形成了鲜明对比和有效制衡。
拥有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和联盟支撑,林枫开始争夺行业话语权。他不再回避与协会的正面交锋,而是利用行业协会的理事会、标准审定会等平台,频频发声,质疑其团体标准的"普适性"和"经济性",强调行业标准的制定应"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兼顾先进性与适用性。
他的观点,得到了大量无法达到协会苛刻标准、但又渴望规范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暗中支持,也在媒体和学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面对"新生科技"在下沉市场的成功和林枫在舆论上的有力挑战,"建筑业合规发展协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策略。完全的垄断已不可能,过高的标准也脱离了市场实际。
经过多轮激烈博弈和更高层面的协调,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协会保留其高端团体标准,但同时支持由"适用建材技术推广联盟"牵头,制定适用于更广泛市场的"推荐性标准",形成高低搭配、分层引导的标准体系。
"新生科技"凭借其在两大市场的实力和影响力,成为新标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又一次,林枫在看似固化的格局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我们好像总是在打破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庆功会后,张浩感慨道。
"不是打破,"林枫纠正道,"是让他们无法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圈子。垄断产生惰性,而竞争和多样性,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他走到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看着上面被标注出的、密密麻麻的"基石"系列项目点。
"真正的逆袭,不是取代谁成为新的垄断者,而是让市场始终保持活力,让每一种努力和创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和阳光。"
他手指划过地图:"通知战略部,研究海外新兴市场的适用建材标准和技术需求。我们的下一站,是让'中国适用技术'走出去。"
新的画卷,已在林枫面前缓缓展开。逆袭的征程,从国内到国际,从高端到普惠,永无止境。
喜欢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袭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袭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