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滞迷彩”的理论如同一株从古老废墟中挣扎而出的幼苗,脆弱却承载着所有的希望。K-23基地的资源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这个项目倾斜。
陈筱雨团队负责理论完善和算法构建。那段从“星忆合金”深处挖掘出的关于“相位偏移”与“现实褶皱”的数据包极其晦涩,其数学基础建立在一种与人类认知完全不同的维度几何学上。每一点进展都伴随着巨大的计算量和无数次推倒重来。
李静雅则带领工程团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他们需要设计一种能够产生极端精密能量场的新型发生器,这种场并非用于防御或攻击,而是用于极其微妙地“扭曲”飞船或基地周围局部的现实结构,使其在某种更高层级的“规则”扫描下,如同一个微不足道的背景噪音,或者一片不存在的“褶皱”。
“芽”的状态成为了项目进度的晴雨表。她的能量共鸣现象虽然通过药物和力场暂时稳定,但并未根除,如同一个不断滴答作响的倒计时。每一次她的波动稍有加剧,都会让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
时间在高度紧张的研究和实验中流逝。
在“远眺号”持续不断的监视下,外部的那个未知信号源始终保持着令人不安的沉寂,仿佛一个极具耐心的猎人,在黑暗中静静等待。它之前播撒下的那些微型节点也毫无动静,完美地隐匿着,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终于,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的模拟和三次小型实验爆炸后,第一个“静滞迷彩”原型场发生器被制造了出来。它体积庞大,能耗惊人,且极不稳定。
“进行第一次实装测试。”林洛下令。目标是一架小型无人侦察机。
测试在远离基地的一个荒芜小行星带进行。
无人机启动发生器,能量场缓缓展开。
监测屏幕上,无人机的信号开始变得模糊、闪烁,仿佛随时会消失,但又顽强地存在着。它的光学影像也产生了诡异的扭曲,像是隔着一层流动的水波观看。
“场强度不稳定,波动值超过安全阈值37%!”技术人员报告。 “能量消耗超出预期,无人机能源只能维持场域三分钟!”
效果有,但远未达到实用标准。
“调整能量输出频率,聚焦于‘相位偏移’的稳定性,暂时忽略‘现实褶皱’的深度!”陈筱雨快速分析着数据,提出修正方案。
工程团队立刻着手改进。
第二次测试,场的稳定性有所提升,但隐匿效果不足,如同一个透明的幽灵。 第三次测试,隐匿效果达标,但能耗问题更加突出。 第四次……
每一次测试都伴随着风险,谁也不知道这种对现实规则的轻微扭曲是否会引来更早的关注。
就在第七次测试准备开始时,“远眺号”传来紧急加密通讯——那个沉寂已久的未知信号源,突然向周围的宇宙空间广播了一段全新的、极其简短的信息!
这段信息不再是之前的质数序列或【回响】一词,而是那个冰冷的几何符号的能量化表达!如同一枚无形的印章,盖压虚空!
紧接着,那些之前被播撒出去的、处于静默状态的无数微型节点,在同一瞬间被激活了!
它们散发出极其微弱却完全同步的能量脉冲,所有这些脉冲在广袤的空间中相互交织、共振,隐隐构成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络雏形!而这个网络的中心焦点,赫然便是K-23基地!
它们不是在监视! 它们是在搭建一个巨大的……能量牢笼?!或者说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定位阵列!
一旦这个网络彻底形成并稳定,基地将无所遁形,任何形式的隐蔽都将失去意义!
“它们要锁死我们!”秦雪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时间一下子变得无比紧迫!
“最后一次测试!把所有能源都给我赌上!用‘帷幕号’作为平台!”李静雅几乎是吼了出来。
没有时间再慢慢优化了!“帷幕号”被紧急拖入改装库,庞大的原型场发生器被粗暴地安装上去,无数的线缆如同血管般连接起来。
“芽”似乎也感受到了那外部骤然收紧的威胁,她的能量波动再次变得剧烈,医疗小组的压力骤增。
整个基地如同一个即将爆炸的高压锅。
“帷幕号”摇摇晃晃地驶出机库,舰身上临时加装的巨大发生器显得格外突兀和脆弱。
“场发生器启动!功率全开!”
强大的能量涌入发生器,“帷幕号”周围的空域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扭曲,光线如同被吸入一个无形的漩涡,飞船的身影变得断断续续,仿佛一幅信号不良的投影。
“网络脉冲强度正在提升!共振频率锁定中!”陈筱雨盯着外部监测数据,声音急促。
“静滞场稳定度75%……80%……85%……还在上升!能耗……极高!”“帷幕号”的舰长报告着,声音因紧张而沙哑。
那无形的外部网络脉冲越来越强,如同收网的绳索,缓缓勒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