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的手指还搭在那根木头上,敲了两下,声音比刚才清脆了些。他没松手,反而又用力敲了一下。
“这玩意儿,真能漂起来?”
娜娜站在旁边,蓝光在眼底转了一圈,像是翻页。
“浮力计算已完成。当前木材密度与体积组合可承载至少一百二十公斤重量,误差范围正负五公斤。”
“也就是说,我能坐上去,还不至于当场表演沉船?”
“前提是结构稳定。”她说,“目前尚无实际连接数据支持最终结论。”
“得,又来这套。”陈浩撇嘴,“你一说‘前提’,我就知道要倒霉。”
他站起身,活动了下手腕,然后弯腰抓起一根最长的木头,拖到空地上。五根并排摆开,像被谁随手扔下的柴火堆。他蹲下身,把绳索一头绕在第一根和第二根之间,用力拉紧。
绳子绷直的一瞬间,咔地滑了半寸。
“哎?”
他又试了一次,这次用膝盖顶住木头,双手死拽。绳结刚紧上,木头却向外歪了出去,整排结构跟着晃了三下,最后散成扇形摊在地上。
“合着咱这是搭了个会自动解体的艺术装置?”
“问题出在受力方式。”娜娜走过来,蹲在他旁边,手指点了点两根木头的接触点,“平行捆扎时,压力集中在单侧边缘,容易造成滑移。建议改变布局逻辑。”
“怎么改?让它自己长腿站稳?”
“交叉叠压。”她伸手,在空中虚画了几道线,“以三根横向为基底,夹住两根纵向主梁,形成网格结构。每个交叉点独立加固,分散载荷。”
“听着像拼积木。”
“本质相同。”
陈浩盯着那堆木头看了三秒,忽然咧嘴:“行啊,机器人同志,今天你算是说出人话来了。”
他按她说的,先把三根粗的横着铺好,再把剩下的两根竖着压上去。位置刚摆正,问题就来了——木头太沉,一松手就往下塌,根本没法腾出手去绑。
“这谁设计的组装流程,非得三只手才能干活吧?”
“可用石块临时支撑。”娜娜顺手从边上捡了两块扁平的石头,垫在接缝下方,“维持间隙三厘米即可操作。”
“你还挺会打下手。”陈浩一边嘟囔,一边拿起绳索开始缠绕。第一圈绕上去,纤维刮得指尖发烫。他咬牙继续,一圈、两圈、三圈,最后打了个死结,又回绕一圈拧紧。
“这样行不?”
“符合基础抗拉标准。”她伸手试了试,“建议所有节点采用相同工艺。”
接下来就是重复:绕、拉、绞、锁。八处关键连接点,每一处都得折腾五六分钟。陈浩的额角渐渐冒汗,后背湿了一片,手指也被粗糙的绳皮磨得泛红。
“我跟你说,等这筏子真漂起来了,第一乘客必须是你。”
“我不需要乘坐。”她说,“且我的体重分布均匀,不会造成结构性倾斜。”
“你这话太伤人了。”他喘着气,一边继续绑下一个节点,“明明是怕水短路吧。”
“防水等级达标。”她顿了顿,“但我确实没有坐下的功能需求。”
“你们这种完美生物,活着多没劲。”他甩了甩发麻的手,看向已经初具形状的框架,“不过……好像真稳了点。”
他伸手摇了一下,整个结构只发出一声闷响,没再散架。
“下一步呢?是不是该庆祝一下?”
“尚未完成稳定性强化。”她指向边缘几根翘起的端头,“水流冲击可能导致绳索磨损或木材钩挂岩壁。”
“那就再绑几圈呗。”
“仅增加缠绕密度效果有限。”她从旁边捡起几根细枝,“建议加装压条,覆盖接缝区域,减少突出角度。”
“你还带了装修方案?”
“根据常见野外固定技术推演而来。”
陈浩接过那些细枝,试着贴在连接处,发现确实能把尖角包住不少。他重新扯出一段树皮条,开始一圈圈缠上去。这次手法熟了,速度也快了些。
“你说咱这算不算荒野手工达人?”
“目前仅完成基础构造。”她说,“距离‘达人’尚有七项优化步骤未执行。”
“你就不能等我吹完牛再拆台?”
“信息延迟会影响决策效率。”
“效率个鬼。”他嘀咕着,手不停,“我现在只想赶紧弄完,好坐下歇会儿。”
最后一根压条固定完毕,娜娜退后半步,启动扫描模式。蓝光扫过每一个节点,停留片刻,再移向下一处。
“应力分布趋于均衡。”她点头,“结构完整性通过初步检测。”
“那是不是可以试试水了?”
“建议先进行静态浮力测试。”她说,“浅水区观察漂浮状态,确认无局部下沉或倾斜。”
两人合力将木筏拖到岸边。水边有一小片缓坡,泥底还算结实。陈浩一脚踩进湿泥里,差点滑倒,硬是靠着扒住木头才稳住。
“这登陆方式也太狼狈了。”
“保持低重心更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