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在国企干了二十年,每天雷打不动地泡茶、看报、批文件,逢人就说他们处长不提拔他是 “有眼无珠”。去年张处长退休前,却把唯一一个晋升名额给了入职仅五年的小王,老李气得差点住了院,在办公室拍着桌子骂:“我伺候了他十年,小王凭什么?”
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 有人总说自己怀才不遇,把所有不如意都归咎于 “没后台”;却也总有人能把贵人变成人生跳板,在关键时刻得到助力。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抱大腿” 的正确姿势应该是什么?不是卑躬屈膝的攀附,而是价值对等的互相成全,是把贵人变成伙伴的智慧。
第一招:先当别人的贵人,种下互惠的种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传里写过一句大实话:“要想别人帮你,先给人家帮个忙。” 他年轻时想结识一位难缠的议员,没送礼也没请客,而是借了对方一本稀有的藏书。没过多久,议员主动向他示好,两人成了终身挚友。
我闺蜜小菁,之前在保险公司做内勤,进步速度让老员工都咋舌。刚转正那会儿,她偶然听到总监在办公室打电话,说正在找三年前的行业报告,助理翻了一下午都没找全。小菁没声张,下班后背回一摞资料,连夜把近五年的报告按年份、关键指标做成可视化图表,还附上了数据对比分析。第二天一上班,她把打印好的图表放在总监桌上,只说了句:“您昨天找的报告,我整理了一下,可能对您开会有帮助。”
一年后竞聘主管岗,平时以 “冷面” 着称的总监,在投票环节投了关键一票。有人问小菁是不是 “走了后门”,她笑着说:“哪有什么后门,不过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递了一把能用的钥匙。”
这里藏着个心理学门道:互惠原则。加州大学的研究发现,人在接受帮助后会产生 “情感负债感”,这种潜意识会推动他找机会回馈,就像借了钱总要想着还,不然心里不踏实。但注意,帮忙要帮在对方真正的痛点上 —— 就像小菁发现领导需要的是 “决策依据”,而不是单纯找文件;如果她只是把报告找出来堆在桌上,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真正的聪明人都像投资人看项目,先研究对方的需求再下注。“抱大腿” 中有两句关键的话,想不明白就容易走弯路:
①在希望得到贵人的提点之前,你能为对方带来什么价值?任何关系都是一种价值交换,这种价值不一定是金钱,也可以是资源对接、某领域的认知补充,甚至是情绪价值。
②你为对方带来的这些,是你自认为的价值,还是别人真正需要的?
很多人没搞明白这两件事,就单方面往上贴 —— 领导喜欢安静思考,他偏要天天去汇报工作;客户关注产品质量,他偏要大谈公司文化。最后困惑 “我这么主动,为什么他不理不睬”,殊不知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
第二招:把自己 “卖” 出去,制造价值共鸣
汽车销售之王乔吉?拉德有句名言:“卖车之前先卖自己。” 意思是让客户认可你这个人,成交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抱大腿” 也是如此,先让贵人看到你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机会。
还是小菁,后来转做保险业务,见重要客户前必做三件事:翻遍对方的朋友圈和公开演讲,找到共同话题;研究对方行业的最新动态,尤其是痛点和挑战;准备两套以上的解决方案,一套常规的,一套带点创新的。
有次见一位做餐饮的老板,她没一上来就推销保险,而是说:“看您朋友圈总在吐槽员工流失率高,我整理了一份餐饮行业的‘留人方案’,里面有几家连锁品牌的股权激励模式,或许对您有用。” 老板眼睛一亮,原本计划半小时的见面,聊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最后不仅自己买了保险,还介绍了好几个同行客户。
心理学中有个 “相似性吸引法则”,哈佛商学院的跟踪调查显示,存在三个以上共同点的人,合作成功率会大幅提升。但高手玩得更高级 —— 他们会在价值观层面制造共鸣。就像埃隆?马斯克当年见 NASA 官员,不谈火箭的技术参数,专聊 “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 的愿景,瞬间拉近了距离;董宇辉卖货时不说 “这个苹果甜”,而是讲 “土地的馈赠”“奋斗的意义”,让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认同。
想要 “抱大腿”,首先要懂得宣传自己、展现价值,同时寻找和对方世界的交叉点 —— 无论是价值观层面还是兴趣爱好层面,总得有个可以链接的入口。我认识一个女孩,特别想链接一位做投资的大佬,只有过一次饭桌之缘。后来打听到那位大佬喜欢打掼蛋,她就苦练牌技,还研究了各种出牌策略。半年后,在一次行业活动上,她借着 “三缺一” 的机会上了大佬的牌桌,几局下来聊得投缘,后来大佬不仅给她指了创业方向,还帮她对接了资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