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在刷短视频时,你要去学习新技能,为 “提升收入” 积累能量;
别人在抱怨工作时,你要去拓展副业,为 “增加收入” 寻找新路径;
别人在重复旧工作时,你要去研究行业趋势,为 “长期赚钱” 找方向。
这些行为,都需要你 “对抗自己的惰性”,都需要你 “主动注入能量”,所以很难。就像我有个开早餐店的亲戚,每天凌晨 3 点起床和面,风雨无阻二十年,看似很努力,但他从来不愿意尝试 “线上推广”“添加新品”,只用二维码收款这件事,算是小小的 “抗熵”,但和时代的变化比起来,根本不够。他总说 “搞线上太麻烦”“学不会”,本质上就是 “顺应熵增”—— 用 “重复旧工作” 的舒适,逃避 “学新东西” 的麻烦。结果就是,二十年过去了,他的店还是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没有任何增长。
这个社会最残酷的真相就是:顺应熵增的人,会被时代慢慢淘汰;反人性抗熵的人,才能持续赚钱。因为顺应熵增的人,一直在 “消耗自己的能量”,却没有 “补充新的能量”;而反人性抗熵的人,一直在 “主动补充能量”,一直在 “提升自己的抗熵能力”。
四、会赚钱的人,都在做这三件 “抗熵事”
既然赚钱是 “对抗熵增”,那具体该怎么做?观察那些能持续赚钱的人,会发现他们都在做三件事 —— 建立秩序、达成最优解、保留可能性。这三件事,本质上都是 “主动注入能量,对抗熵增”。
1. 第一件事:建立秩序,用 “逻辑” 替代 “随性”
熵增的核心是 “混乱”,对抗熵增的第一步,就是 “建立秩序”。很多人想赚钱,却总在 “随性而为”—— 开个小红书账号发几条视频,没流量就放弃;做个副业赚了几百块,没耐心就停下。这些 “没逻辑的尝试”,本质上还是 “顺应混乱”,自然赚不到钱。
而会赚钱的人,会 “用逻辑建立秩序”。比如我有个朋友,想靠小红书推广自己的手作饰品,一开始也没流量,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做了三件事:
研究平台秩序:分析 “手作饰品” 类爆款笔记的内容结构,发现 “过程展示 + 使用场景” 的视频更容易涨粉;
建立操作秩序:每天固定时间拍视频,每周更新 3 条,每条视频都包含 “材料准备→制作过程→成品展示” 三个部分;
优化转化秩序:在笔记评论区引导用户加微信,微信里定期发 “客户返图”“新品预告”,慢慢积累回头客。
这套 “有逻辑的操作”,就是在 “建立秩序”—— 他没有 “随性发视频”,而是用平台规则和用户需求,搭建了一套 “稳定获客、稳定转化” 的流程。最后,他的小红书账号涨了 10 万粉,微信私域有 5000 个客户,每月手作饰品的销售额超过 20 万。
建立秩序的核心,是 “找到可复制的逻辑”—— 不管是做流量、做产品还是做服务,都要搞清楚 “什么方法有效”“怎么重复有效方法”,用 “稳定的流程” 对抗 “混乱的尝试”。
2. 第二件事:达成最优解,用 “长期” 替代 “短期”
生活中,熵增会用 “短期舒适” 诱惑你,让你放弃 “长期最优解”。比如找工作,“要求低、离家近” 的工作更容易得到,这是 “短期舒适”;但 “需要踮脚、能提升能力” 的工作,才是 “长期最优解”。很多人选择了前者,看似舒服,却慢慢失去了竞争力,这就是 “被熵增裹挟”。
会赚钱的人,都懂得 “放弃短期舒适,追求长期最优解”。他们会根据 “收入类型”,选择不同的策略:
如果赚的是 “确定性收入”(比如工资、固定收益理财),他们会把重心放在 “降低投入”—— 比如用 “自动化工具” 提高工作效率,用 “定投” 减少理财精力,花更少的时间赚同样的钱,把省下来的时间投入 “能提升长期收入的事”;
如果赚的是 “可能性收入”(比如创业、投资),他们会把重心放在 “做对事情”—— 比如不纠结 “短期是否盈利”,而是专注 “产品是否解决用户需求”“模式是否可复制”,哪怕短期没赚钱,只要方向对,长期就能赚到更多钱。
就像那些做投资的人,不会因为 “短期股价波动” 而卖出优质股票,因为他们知道 “优质公司的长期价值” 才是 “最优解”;那些做创业的人,不会因为 “初期没客户” 而放弃,因为他们知道 “产品的核心价值” 才是 “最优解”。
达成最优解的核心,是 “跳出短期诱惑”—— 不要因为 “现在舒服” 而选择容易的路,要因为 “未来更好” 而选择难走的路。难走的路,虽然一开始充满挑战,但能帮你积累 “抗熵能量”,让你在长期赚钱中更有底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