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人性操作:低买在恐惧,高卖在狂热
选对了资产,接下来的操作更关键 —— 也是多数人亏钱的核心原因:他们在 “别人狂热时买入,别人恐惧时卖出”,完美踏反了节奏。而真正的投资高手,都在做反人性的操作:在别人恐惧时买入,在别人狂热时卖出。
1. 买在恐惧:把暴跌当 “折扣促销”
行为金融学有个核心观点:金融市场短期是 “情绪放大器”,不是 “理性计算器”。当市场暴跌时,大部分人会被 “损失厌恶” 情绪支配 —— 觉得 “还会跌”“世界末日要来了”,于是恐慌性抛售;而少数人会把暴跌当成 “资产打折”,趁机买入。
最经典的案例是 2008 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美股暴跌 40%,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巴菲特却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Buy American. I Am.》(买入美国,我正在买),公开表示 “要抄底美国股市”。当时很多人觉得他疯了,但 10 年后回头看,2008 年是美股近 20 年里最好的买入时机 —— 标普 500 从 2009 年的低点涨到 2021 年的高点,涨了 6 倍。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厌恶损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说:“损失一块钱的痛苦,是得到一块钱快乐的两倍以上。” 当市场暴跌时,你的生理本能是 “逃跑”,而不是 “买入”—— 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却也是投资的最大障碍。
想要克服这种本能,你需要建立 “长期视角”:把投资周期拉长到 10 年、20 年,短期的暴跌就像 “超市打折”,是买入优质资产的好机会。比如 2022 年 A 股暴跌,沪深 300 指数跌了 21%,这时你买入指数基金,2023 年反弹时就能赚到收益;如果因为恐慌抛售,就会错过后续的上涨。
2. 卖在狂热:在派对最嗨时离场
如果说 “买在恐惧” 需要勇气,那么 “卖在狂热” 需要克制。市场狂热时,所有人都在赚钱,FOMO(错失恐惧症)情绪会让你觉得 “还会涨”“不买就亏了”,于是盲目追高;而聪明的投资者,会在 “派对最嗨时悄悄离场”。
比如 2021 年的新能源基金热潮:当时新能源基金一年涨了 100%,街头巷尾都在讨论 “买新能源基金能赚钱”,连出租车司机都在给乘客推荐基金。这时,少数清醒的投资者开始赎回 —— 因为他们知道,当 “最后一个傻瓜” 都进场时,市场就快见顶了。果然,2022 年新能源基金普遍跌了 30% 以上,追高的人被套牢。
你赚到的钱,本质上是谁的钱?无非两种:第一种是 “价值的钱”—— 企业盈利增长带来的资产增值,这部分钱赚得稳但慢;第二种是 “情绪的钱”—— 追高者用更高的价格买走你手里的资产,这部分钱赚得快但需要克制。
当你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讨论股票,当从来不懂投资的人都开始买基金,就是你该离场的时候。因为这时市场已经充满了非理性的狂热,后续的上涨只是 “最后的狂欢”,而下跌随时可能到来。
四、升维到 “道”:真正的大钱,是时代给的
以上讲的 “选资产”“反人性操作”,都只是 “术” 的层面 —— 能帮你赚到小钱,但赚 1000 万需要 “道” 的层面:真正的大钱,都是时代给的。个人的努力在时代洪流面前,微不足道;你能做的,不是创造浪潮,而是找到浪潮,跳上去。
巴菲特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战后经济的腾飞 —— 如果他出生在一个经济停滞的国家,再厉害的投资技巧也没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成功,抓住了 “个人电脑革命” 的时代浪潮 —— 如果没有个人电脑的普及,他们的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变现;马云和马化腾的成功,压中了 “中国互联网发展” 的红利 ——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爆发,阿里巴巴和腾讯也成不了巨头。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财富浪潮:2000-2010 年是房地产,2010-2020 年是互联网,2020 年后是 AI、新能源、硬科技。这些浪潮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技术革命、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普通人赚 1000 万,不需要成为浪潮的创造者,只需要成为浪潮的 “早期参与者”。
如何找到下一个浪潮?关键是 “保持开放和敏锐”:
当新事物出现时,别先否定,先去了解。比如比特币刚出来时,别忙着说 “是骗局”,去读一下它的白皮书,搞懂区块链是什么;
当新趋势萌芽时,别观望,先去体验。比如短视频刚兴起时,别觉得 “是年轻人玩的”,去下载抖音、快手,看别人怎么赚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