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苦,别人没义务懂
村里的老周,去年冬天赶在结冰前收白菜,冻得手裂了口子,腰也直不起来,坐在田埂上跟邻居诉苦,邻居却笑着说 “我家萝卜收完了,今年能卖个好价钱”。老周当时心里不是滋味,后来才想通:谁家不辛苦?邻居收萝卜时也熬了好几个通宵,他的苦邻居没经历,自然没法感同身受。
就像村里的王婶,丈夫走得早,一个人带俩孩子,天天起早贪黑种地,有人劝她 “别这么拼”,可没人能替她扛家里的担子。王婶说:“你跟人说苦,人家最多安慰你两句,日子还得自己过。别指望别人帮你,把心思收回来种好地、养好娃,比啥都强。”
老辈人常说 “各人的苦各人扛,各人的路各人走”。你觉得自己难,可放眼望去,村里谁家不是在咬牙过日子?张叔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五十多岁还去镇上打零工;小芳在工厂上班,天天加班到半夜,也没跟人喊过累。别总想着 “有人能懂我”,独立才是成年人的第一课,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上,才能把日子过顺。
2. 心太软的人,成不了事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爱心软。邻居找他借锄头,明明自己要用,他还是借了;有人让他帮忙收麦子,明明自家的麦子还没割,他也跑去帮忙。结果呢?锄头被借走耽误了种地,帮别人收完麦子,自家的麦子都倒伏了,最后不仅没落下好,还被人说 “傻”。
老周跟他说:“不是让你冷血,是你得先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帮别人。就像种庄稼,你得先把自家的地种好,有了余粮,才能帮没粮的人家。你连自己都顾不好,咋帮别人?” 小李听了,后来再有人找他帮忙,会先想 “我有空吗?我自己的事干完了吗?”,慢慢的,不仅自家的日子理顺了,帮别人时也能尽心。
村里的老陈,开了个农机修理铺,有人没钱付修理费,想赊账,老陈心软答应了,结果赊出去的钱大多没要回来,铺子差点开不下去。后来老陈定下规矩 “不赊账”,反而没人说他不近人情,大家都觉得他 “实在、讲规矩”。老陈说:“心软是好事,可太心软就成了软肋,会被人拿捏,啥也干不成。”
3. 熟人堆里,别露你的底牌
村里的人都知道,熟人之间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你要是跟熟人说 “我想种反季蔬菜赚大钱”,不出三天,全村人都会知道,还有人会偷偷跟你抢着种;你要是跟熟人说 “我攒了点钱”,立马就会有人找你借钱,你不借,还会被说 “小气”。
老周以前犯过这错,跟邻居说自己想承包村里的荒地种果树,结果邻居抢先一步找了村支书,把荒地承包了下来。老周后悔不已,后来再想做啥,从不跟熟人透露,等事情做成了,别人才知道。老周说:“熟人圈子就像一块地,你要是把种子早早露出来,要么被人挖走,要么被人踩烂。别让熟人知道你的底牌,也别让他们知道你想干啥,闷声干大事,才是聪明的做法。”
村里的小卖部老板王叔,也懂这个理。他想扩大铺子,从不在村里说,悄悄去镇上考察、找货源,等铺子重新开张,大家才惊觉 “王叔的铺子变大了”。王叔说:“熟人之间,见不得你比他强,你要是有苗头比他好,他说不定会给你使绊子。藏好底牌,才能少些麻烦。”
4. 别迷信 “正义”,成功才是硬道理
村里的人都记得,前几年有个外来的商人,想在村里开加工厂,一开始有人说 “他是来骗钱的”“这是坑害村民”,可后来加工厂开起来了,给村里带来了不少 jobs,还帮村民把农产品卖了出去,大家又开始说 “他是好人”“为村里做了大贡献”。
老支书说:“别太较真啥是正义、啥是邪恶,很多时候,成功了,你做的事就是‘正义’;失败了,就算你是好心,也会被人说三道四。就像种地,你种的庄稼丰收了,别人会夸你‘会种地’;你要是种砸了,别人会说‘你根本不是种地的料’。”
村里的小李,以前总觉得 “做事要讲公平”,跟人合伙开小卖部,事事都想平分,结果因为分利的事闹了矛盾,小卖部也关了。后来小李自己开了个修车铺,凭着手艺好,生意越做越好,有人想跟他合伙,他说 “规矩我定,利润按贡献分”,反而没人说不公平。小李说:“别迷信公平,当你有本事、能成功的时候,你说的话就是公平。”
5. 弱者的自尊,不值钱
村里的张婶,以前总爱讲 “自尊”。去镇上买东西,明明觉得贵,也不好意思讲价,怕被人说 “小气”;有人找她帮忙,明明不想帮,也不好意思拒绝,怕被人说 “不近人情”。结果呢?买东西多花了冤枉钱,帮别人忙耽误了自家的事,日子过得一团糟。
老周跟她说:“这世界从不给弱者留自尊,你得先有本事,才能有自尊。就像种地,你种的庄稼长得好,别人才会尊重你;你要是种的庄稼稀稀拉拉,别人只会笑话你。” 张婶听了,慢慢改了,买东西该讲价就讲价,不想帮忙就拒绝,反而没人说她,大家还觉得她 “活得明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