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的诗学解构:粤语现代诗的存在主义叩问
文/文言
一、语言本体的双重突围
树科《有冇》以粤语白话为载体,在语言层面完成对传统诗学的双重解构。诗中"唔讲电子,粒子/唔话镜像,屏幕"的否定句式,既是对科技理性的疏离,亦是对粤语方言诗性的唤醒。这种语言选择暗合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命题,粤语保留的九声六调与古汉语遗存(如"噉讲噃"等语气词),在口语化表达中重构了诗歌的音韵本体。
诗作通过"你讲咯,有冇?/我话哈,有冇……"的对话式结构,将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复调"特征具象化。这种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突破了传统抒情诗的单向度表达,在"我-你"关系的张力场中,完成对存在主义"他者"哲学的诗学转译。
二、存在论的镜像书写
诗歌核心意象"碰撞"与"接触"构成存在论的双重隐喻。当"可能"成为诗中高频词,实则指向海德格尔"此在"的悬置状态——在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夹缝中,现代人的存在成为永动的"可能性"展开。这种存在焦虑在"郁到"(粤语:憋屈)一词中达到高潮,物理空间的压抑感转化为精神空间的存在困境。
树科创造性地将粤语动词"郁"(动)引入诗境,与"接触"形成语义场共振。这种身体诗学的运用,使抽象的存在论命题获得具身认知的维度。当"有冇"的追问以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反复出现,实质构成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诗学注脚——在永续的质疑中,存在得以显影。
三、中西诗学的跨语际实践
在程抱一"中西方诗学熔炉"的理论视域下,《有冇》展现出独特的跨文化特征。诗中"电子-粒子"的科技语汇与"你-我"的人文主体形成德里达式的"延异"关系,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元对立在粤语语境中获得和解可能。这种和解并非消解矛盾,而是如蒂里·马兰所言"在文学熔炉中通过善意视角探索改善可能"。
诗歌结尾的省略句式"你知嘅……"暗合中国古典诗论"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同时呼应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现代主张。在粤语特有的语尾词"咯哈"中,东西方诗学完成了一次秘密协定——存在之思不必依赖宏大叙事,日常对话足以承载哲学重量。
四、神性时刻的泥墙书写
如小红书用户所言,诗中"神性时刻是在温砌的泥墙上涂抹神秘的比喻词"。当"巨手被投进湖中,佛像乘坐后备箱迁移",树科以粤语特有的具象思维,将存在主义的神性维度锚定在凡俗世界。这种"此在的神性"摆脱了宗教窠臼,在"自然界消化人的贪婪"的生态隐喻中,获得道家"天地不仁"的哲学回响。
诗歌收束于"有冇?有冇……"的永动追问,恰似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推石运动。在粤语特有的重复韵律中,存在之问被赋予仪式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诗歌伦理,正是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命题的最好诠释。
五、诗学价值的当代启示
《有冇》证明:粤语现代诗完全能够承载严肃的哲学思考。树科通过方言白话与存在论的焊接,既拓展了汉语新诗的表现维度,也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诗学提供了范本。当诗歌以"可能"为支点撬动存在论,以"接触"为纽带编织主体间性,我们终于理解:真正的诗学突围,从来都是语言与思想的双重革命。
喜欢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