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府,精舍之内,檀香袅袅。
北静王水溶与贾环对坐于一张巨大的京畿舆图之前,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京营各卫、各营的驻防位置及主官姓名。
北静王指尖点着舆图,神色凝重:“环世侄,陛下擢你为武库清吏司郎中,用意深远。武库掌天下军械甲仗之调配,乃军中命脉。
然欲真正掌控军权,非仅凭器械可成。如今京营经王子腾整顿,虽去其冗腐,然其根基仍在,各级将佐多为旧勋子弟,盘根错节,非我等心腹。”
他看向贾环:“此番武举所取五十名进士,乃陛下钦点,更是你我亲手选拔之英才。
其心向新政,感念天恩,正是注入京营、乃至边军的新血!如何安置他们,至关重要,关乎陛下整军大计之成败!”
贾环颔首,目光锐利地扫过舆图:“王爷所言极是。京营拱卫京畿,乃重中之重,必须牢牢掌握。然操之过急,易生变乱。
依微臣之见,当选其精锐,先行安插于京营要害之位,以老带新,逐步更替。”
他手指点向几处:“神机营火器库提调、五军营巡哨都司、三千营骑兵卫指挥佥事…此数职,位不高,却掌实权,且易接触军中实务,结交袍泽。
可先将韩滔、周猛等一甲三人及二甲前七名,共计十人,安插于此。彼等皆为新科骄子,名正言顺,旁人难以置喙。待其站稳脚跟,熟悉营务,再图擢升,徐徐图之。”
北静王眼中精光一闪:“好!此计甚妥!以武进士入营历练为名,行掌控实权之实!那…其余四十人呢?”
贾环道:“边关苦寒,战事频仍,正是磨练真才、建功立业之地!
可将此四十人,悉数派往九边重镇,分入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诸镇总兵麾下效力!
彼等寒门子弟,无牵无挂,唯有军功可搏前程,必当奋勇杀敌!
待其历练有成,积功升迁,便可成为陛下插入边军的一把把利刃!届时,内外呼应,何愁军权不固?”
北静王抚掌大笑:“妙!妙极!环世侄真乃国士之才!布局深远,正合陛下之意!便如此定了!本王即刻草拟奏章,明日便呈送御前!”
贾环却道:“王爷,此事关乎重大,不宜落于文字。不若…微臣今夜便秘密入宫,面奏陛下,陈说利害,请陛下圣裁。”
北静王一怔,旋即了然:“你是担心…兵部、乃至宫中,亦有他人耳目?”
贾环沉声道:“不得不防。前番刺杀,手段狠辣,计划周详,非有内应不能成事。在未肃清内鬼之前,谨慎为上。”
北静王神色肃然:“你所虑极是。既如此,本王这便给你一道手令,你持我令牌,今夜子时,从西华门密道入宫,自有人会接应你面圣。”
“谢王爷!”
子时,月黑风高。
贾环一身玄色斗篷,手持北静王令牌,悄无声息地来到西华门外一处僻静角门。三长两短叩门后,角门悄然开启,一名小太监探出头来,验过令牌,低声道:“贾大人请随奴才来。”
贾环闪身而入,随着那小太监在幽深曲折的宫巷中穿行。宫中此时已宵禁,唯有巡夜侍卫的脚步声和更鼓声偶尔打破沉寂,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行至养心殿侧一处小院,大太监戴权已等在门口,见贾环到来,忙迎上前,低声道:“贾郎中,陛下正在批阅奏章,闻您到来,特命咱家在此等候。快请随咱家来。”
“有劳戴公公。”
贾环随戴权进入一间暖阁,只见皇帝并未穿着龙袍,只着一件明黄色常服,正坐在灯下翻阅奏折,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
“微臣贾环,叩见陛下!”贾环跪倒在地。
皇帝放下奏折,抬手道:“平身。深夜入宫,可是北静王有要事奏报?”
贾环起身,垂首道:“回陛下,乃微臣与王爷商议关于新科武进士任职一事,事关重大,不敢落于文字,故特来面奏,请陛下圣裁。”
遂将方才与北静王所议之策,详细禀明。
皇帝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眼中光芒闪烁。待贾环说完,他沉吟片刻,方缓缓道:
“将前十名精锐安插京营要害,以固根本;遣四十人分赴九边,以图长远
环环相扣,老成谋国。很好,便依此议行事。具体职位,由北静王与兵部、京营节度使衙门协商拟定,报朕知晓即可。”
“臣遵旨!”
皇帝看着他,忽然道:“贾环,你可知朕为何将你放在武库清吏司?”
贾环躬身道:“陛下圣意高远,微臣愚钝。
然窃以为,军械乃军队之爪牙。掌控武库,既可保障新政嫡系军马之供给,亦可…暗中监察各营器械动态,若有异动,必先显于器械调配之中。”
皇帝眼中露出满意之色:“你看得很透。朕要你做的,不止是管理武库,更要成为朕的眼睛,盯住军中每一处不寻常的动静!
今日之安排,便是第一步。往后…还有更多艰难之事,要你去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