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里,顾母穿着香槟色高定西装,坐在“AI医疗论坛”的嘉宾席上,无名指上的鸽子蛋钻戒晃得人眼晕。记者的问题刚落,她就端起咖啡杯抿了一口,笑容虚伪得像层塑料膜:“中医?我不否认它能缓解个头疼脑热、揉揉穴位放松,但真到了糖尿病、心脏病这种要人命的大病,还得靠AI的百万级数据支撑——毕竟数据不会说谎,经验主义嘛,总有失手的时候,别拿患者的健康当儿戏。”
最后那句“别拿健康当儿戏”,她特意加重了语气,眼神扫过镜头,像是在隔空警告谁。
苏砚握着手机的手青筋暴起,指节捏得发白。姜瑶刚把这段采访片段转发给她,配文:“这老狐狸明着暗着都在说你!水军已经开始在评论区带节奏了,说你‘用土方法骗老人’!”
视频里,顾母还在继续吹嘘:“我们顾氏AI光研发就投入了五个亿,每一个诊疗方案都经过上万例病例验证,精准率高达98%——这不是中医靠‘摸脉看舌苔’能比的,毕竟科学就是科学,不能靠‘感觉’治病。”
“感觉?”苏砚猛地把手机拍在诊桌上,青铜罗盘都被震得轻轻晃了晃。她想起母亲生前给患者诊脉时的专注,想起母亲在病例上写下的每一个细节,想起王大爷从8.5mmol/L降到6.3mmol/L的血糖记录——这些在顾母眼里,居然成了“不靠谱的感觉”?
“砚砚,你别气!”姜瑶的语音电话紧接着打进来,“小李说‘都市健康报’已经收到好几个匿名举报,说你‘无证行医、误导糖尿病患者停药’,明显是顾母安排的!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我找朋友压下去?”
苏砚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诊桌最下层的抽屉上——那里锁着王大爷的诊疗档案,从第一次来就诊的脉案、血糖记录,到每次调整方案的沟通记录,甚至连和市一院李主任的微信聊天截图,她都按日期整理得清清楚楚。
“不用压。”苏砚的声音从紧绷到平静,反而透着股慑人的坚定,“她不是说‘数据不会说谎’吗?那我就用数据打她的脸。”
挂了电话,她打开抽屉,拿出王大爷的档案夹。最上面那张是顾氏AI的诊疗建议截图,红色字体刺眼:“患者空腹血糖8.5mmol/L,建议24小时内增加胰岛素剂量22%,联合SGLT-2抑制剂,降低低血糖风险”;下面紧接着是她的手写方案:“脉沉细、舌淡苔白,气虚型消渴,减胰岛素10%(18→16单位),日揉足三里3次(每次5分钟),每周针灸2次”;最后一页是王大爷的血糖监测表,用红笔圈出的曲线一路下降,从8.5到7.3,再到6.3,每一个数据都标着日期,旁边还有王大爷的签名确认。
苏砚拿出手机,对着这些资料拍照——特意隐去王大爷的姓名、电话等隐私信息,只保留关键数据和方案。她打开朋友圈,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配文直接又犀利:
“有人说‘大病靠数据,小病靠手艺’,说‘中医是经验主义,不能信’。
那请问:
AI建议加药22%,患者心慌失眠;
中医减药10%+穴位按摩,患者一周血糖从8.5mmol/L降至6.3mmol/L(正常范围)。
这组‘数据’,算不算‘精准’?
患者的好转,算不算‘科学’?
别拿‘数据’当遮羞布,也别拿‘经验’当贬义词——行医者,看的从来不是‘数据多厉害’,是‘能不能让患者少受点罪’。”
配图按“AI建议→中医方案→血糖曲线”的顺序排列,每一张都清晰可见。
点击发送的瞬间,苏砚的心反而静了下来。她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巷口——那个穿黑夹克的盯梢者还在,却低头对着手机不知道在跟谁汇报,大概是顾母的人也看到了采访,在催他盯着自己的动静。
没等五分钟,朋友圈就炸了。
第一个点赞的是市一院的李主任,还评论:“中西医结合,以患者为中心,才是好的诊疗方案。苏医生的方案我看过,辨证准确,调整合理,值得肯定。”
紧接着是公益课的老人们:“苏医生说得对!我家老头子就是靠揉穴位调好了失眠,不是‘感觉’是真有用!”“王大爷的事我们都知道,顾母就是在瞎扯!”
姜瑶更是直接转发,配文:“用事实说话,比空口白话强一百倍!那些说‘中医不靠谱’的,先看看这组数据再说!”
连之前采访过苏砚的“都市健康报”记者林杉都评论:“这才是真正的‘精准医疗’——精准到每个患者的体质,精准到让患者少吃药、少遭罪。”
苏砚刷新了一下,发现朋友圈已经被转发了几十次,评论区里,之前顾母的水军还想反驳,却被一堆“我是苏医生的患者,我能证明”“我家老人学了穴位按摩,现在不用吃安眠药了”的评论淹没,连一句完整的抹黑话都发不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